道可道,非常道 习瓷学艺思考八题
2011/6/11 20:36:32

    吾爱艺爱瓷,因爱而恋,因恋而思,寻道问道,问道渐悟道:“皆非常道!”
    每每夜幕降临.万籁俱寂,院外微风习习,树影婆娑。我伏案抚瓷,寻经问卷,常冥思苦想,若偶有心得,便窃喜过望,急就笔章,录以备忘。
    虽不成文体,却是我内心的真实感录。
要学会欣赏陶瓷艺术
    陶瓷有近万年的历史,她伴随着人类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远古走向今天的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虽偶有衍化、异化,但强大的生命力,使得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或同化它,我常万分感慨,  “瓷非常道”!
    既非常道,就应求真问道。要求道,学会欣赏乃是入门的第一条道。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故弄玄虚,他们会说:“做瓷我不会,难道我还不会欣赏吗?”这话你可能说大了,就是我们长期从事这一行当的人,也从不敢夸此海口。
    我见过许多收藏陶瓷的朋友,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他们挑选陶瓷作品,不用眼睛用耳朵,先问问谁的名气大,再听听哪个画的好。他们认为,有了这两条,作品肯定错不了。说实在的,我真替他们担心,不懂欣赏,花了高价收藏的作品,日后也许会让他们追悔莫及。
    外行不懂尚可理解,行内的许多错误的发生,让我们匪夷所思。
    比如,我们身边许多年轻人一直在把艺术当技术去攻,不也可悲可叹吗。更常见的是,许多同行从业多年,既敬业也刻苦,既勤读书亦勤思考,可就是技艺平平,终无长进。其实,误就误在,心目中只知“画瓷”二字,而不知还有“品瓷”一说。同行中的高手,历史上的大师与匠人庸才相比,其中天差地别,不也就差在欣赏审美能力的高下之间么。
    影响审美提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比愚昧更无知的偏见,这种偏见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形式的陶瓷艺术其价值核心的误解。
    时代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陶瓷艺术表现手段也日益丰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毋庸置疑,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样化艺术形式的作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艺术虽没有对错,但品位却有高低,能否区分伯仲,认清它们不同的价值核心点,取决于你欣赏水平的高低。
    每一种陶瓷艺术形式,都有它的形式特征和价值取向。比如,“瓷画”,就是画在瓷器上的画,以瓷为载体,表现的是作者绘画、诗词、书法的个人成就,其价值体现在“画”上。怎么画?也是影响其价值的重要因素。因为它是画在瓷上的画,当然要考虑材质利用的好坏,工艺水平的高低。
    再说说“陶艺”,这个“陶艺”可不是“陶瓷艺术”的简称,一般泛指现代陶艺。陶艺作为陶文化中的一种形式,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强调精神和审美价值,是现代陶艺区别于传统陶瓷最鲜明的特征。陶艺的艺术风格虽有不同,但都是用形式美来表现陶瓷材料的天然美(色泽、肌理),利用粘土的可塑性、柔韧性,采取多变的造型手段,使作品产生节奏韵律之美,利用釉色、纹饰的变化达到自然的装饰效果。
    在我们身边最多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陶瓷作品。它体现的是材质、造型、工艺、装饰手段等陶瓷自身语言的综合价值,诸多元素的和谐统一是判断作品优劣的重要原则。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陶瓷艺术是所有艺术形式中,唯一有天意参与的艺术。好的陶瓷艺术作品,应该是精彩的创意、精湛的工艺、可遇不可求的天意组合而成的。所以,我把陶瓷作品分为三类,仅有好材质、精技艺的谓之“匠品”,匠心独运,巧夺天工的称之“妙品”,艺技俱佳且又天作巧合的应为“神品”,它是瓷中极品,我们所能见到的是少之又少。
    陶瓷材料的坚固性决定了它存世的长久性。王锡良先生说的好,  “不是流芳百世就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