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从整体上理解瓷器之美——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扬龙
2012/2/12 22:28:39
《翠玉》:以君子之风,着牡丹之韵,贵内质而轻浮华,设玉色,不事华丽,温润和雅而质文中藏。
《何荷》:荷叶一反常态,以下垂的谦和之态与器型完美结合。作品舒展大气,境界高远。
《小菖兰》:以兰喻君子之德,以淡彩画叶,重彩画花,兰叶的线条健美俊秀,富于变化,整个作品宁静且有韵致。
醴陵釉下五彩大家陈扬龙:
中国为瓷国,陶瓷生产源远流长,百花齐放。各流派、各窑口,都有其独门绝活和艺术特色。那么应当如何理解和欣赏一件器物?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醴陵釉下五彩手工技艺传承人陈扬龙认为,需从整体入手,将材质、器形、绘工,乃至配料、烧制等视为一个整体,去品味瓷器之美。
采写:卜松竹
大家简介:
陈扬龙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醴陵釉下五彩手工技艺传承人。1941年出生于陶瓷世家,15岁从师学艺,从事釉下彩装饰研究工作50多年。1959年他进行了“龙印底心”以印代画的技术革新,提高功效近一百倍。历经3年完成轻工部下达的“釉下色料”的课题研究,为釉下五彩理论奠定了基础。他根据历年的经验,在传统“单线平填”技法的基础上总结出“薄施淡染”的技法。他曾参与毛主席生活用瓷的制作,且多次承担国家国瓷的设计。1米《秋艳》大挂盘陈设于人民大会堂湖南厅。《荷纹文具》、《牡丹文具》被选为国家领导人用瓷,另有6件作品入选中南海紫光阁,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首都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瓷器的艺术张力是
建立在工艺之上的
在时下的陶瓷界,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我这件东西画工精良,同时较之普通国画还有一道烧制程序,难度更大,耗工更多,国画可以卖出如是高价,我这件瓷器更应高上加高!
真的如此么?
陈扬龙认为,釉下彩装饰艺术必须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绘画美集于一体,从中展现创作者的美学品味和文化修养,同时将生产过程、烧制技术等纳入其中来共同考量。陶瓷较之其他艺术品种的美感,首先在其材质的多样性,是一种不同的艺术载体。匠人的腾挪辗转,皆于这一材质之上完成,服从于它的特点,不断强化它的表现能力和独有的韵味。忽略了这一点,“画得再好,你怎么能说它是一个好的东西?”
在以画工著称的醴陵釉下彩领域中,陈扬龙坦承也有部分创作者有这样的倾向。这或许是对陶瓷本身的工艺语言理解产生了偏颇。陶瓷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从创作到烧成,与工艺相伴始终,一方面是艺术,一方面是科学,“它必须与工艺相结合,并受工艺的制约”。艺术的张力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而非把陶瓷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我们的一个瓶,就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它不是别的东西”。
所以陈扬龙特别强调团队合作和群体智慧,虽然“薄施淡染”是他的招牌,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一再强调,那是集纳了众多前辈艺人和同行的智慧而出的成果。
陈扬龙说,醴陵釉下彩的高温烧制,从成型到加工,再到烧成,必须靠团队,“一个人搞不好,但一个人搞得坏”。1390℃的高温下,精密配合的结果,就是永不褪色、无毒无害、胎薄、透明、光泽好的醴陵瓷。
“薄施淡彩”技法解决了
五彩瓷层次感不强问题
随着信息的开放、交通的便利,传统工艺美术界所引以自豪而珍视的地方特色似乎正在淡化,这也让陈扬龙有所顾虑:“瓷器和房子一样,一百年前,哪儿有哪儿的特色,现在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看上去都差不多了。”陈扬龙说,无论其他门类的艺术,还是其他地方的技法,都可以给醴陵瓷的创作以参考和启示,但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吸收而不是改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