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业与稻作文明起源地——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
2021/11/22 17:23:20
探源赣鄱 赓续文明
江西万年仙人洞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它与另一个亚洲栽培稻起源地南亚(以印度为中心)是两个各自独立起源和演化的系统。它与位于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的栽培稻植硅石,都是世界上目前已知同类最早的实例。正因为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在探索我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所以曾被评为1995年度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后又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中美农业考古队员合影
三十年前与三十年后的考古探索
为了解开仙人洞文化内涵,省文管会于1962、1964年前后两次进行了发掘,发现了烧土堆、灰坑等遗迹,获得了近千件遗物、大量的动物骨骼等,揭示了仙人洞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为研究早期仙人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美国考古学家马尼士博士在了解到仙人洞的两次发掘情况后,认为赣东北一带石灰岩溶洞有着重要的潜在意义。1992年,他对万年仙人洞、吊桶环、蝙蝠洞、乐平市的山仙洞、梅岩洞和洪岩洞、鹰潭龙虎山的锄头岭洞等十余个洞穴进行了考察,最后选定选定乐平的洪岩洞和万年的仙人洞、吊桶环以及分宜的洪阳洞作为来年的联合考古发掘地点。
1993年中美农业考古队正式组成。考古队由中国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组成,中方领队为著名考古学家、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严文明,副领队为江西省博物馆馆长、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适凡;美方领队为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主任马尼士博士。按照原计划,第一年的发掘先从乐平洪岩洞开始,1个月后转战万年,仙人洞的取样和吊桶环、蝙蝠洞的试掘以及有关遗址的测量绘图工作等同时开展。仙人洞取样是先把1962年发掘的T3北壁揭开,然后向内掘进30厘米,逐层取样,采取平剖结合引线法使这两大段堆积相衔接。吊桶环此年度的发掘平均深度1.1米,最深的探方发掘至2.2米,尚未到基岩,出土遗物也相当丰富,计有石器、骨器、蚌器和陶片以及大量兽骨等。蝙蝠洞位于仙人洞西南约1500米的山缘,这次试掘未见有早期人类在此活动过的迹象。此后,在1995年和1999年又对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的考古发掘,获得了大量的检测标本和陶片等遗物。
中美考古学者在吊桶环遗址用象限法进行布方
经过五次的发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美农业考古队对仙人洞和吊桶环的两次精心发掘,收获巨大。首要的收获就是科学地、完整地揭示出了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不仅有利于探索该地层的成因,而且有利于探讨大源盆地史前人们活动的起讫时代及其周期规律。揭示的科学地层堆积告诉我们,仙人洞和吊桶环同处于一个地理单元,从其出土的文化遗物看,它们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地层堆积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或称旧石器末期)再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完整地层序列,它提供了一个研究人类如何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完整文化演进地层。这种科学完整的地层,不仅在华南地区就是在全国范围,也是罕见的。严文明教授前精辟地指出“这是目前所见中国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地层关系最为清晰的地点。”
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考古学文化分期
通过20世纪90年代对仙人洞和自然岩厦性质的吊桶环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取样,结合地层堆积和文化分期情况,并根据其文化内涵及有关碳14年代测定数据,考古工作者对每期所处的文化发展阶段及大致的年代作出大体推论,可统一归纳为四个时期(表一)。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同处于大源盆地一个小地理单元的不同聚落遗存之间有极其密切的相互承袭的文化传统。
表一:吊桶环与仙人洞遗址文化层分期简表
旧石器时代晚期,只见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