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宋辽金元遗址
2022/2/16 17:45:46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内蒙古辽上京遗址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上京是辽代始建最早、使用时间最长、最重要的首都。该遗址由清代史地学者张穆发现。辽上京遗址平面略呈“日”字形,由北部的皇城和位于南部的汉城两部分组成。
1962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对皇城遗址勘探试掘;2001年至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辽上京考古队进行试掘。2011年起,辽上京考古队对辽上京皇城的城门址、城墙、道路、宫殿基址、佛寺基址等重要遗址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和研究,获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从考古学上首次确认辽上京宫城的形制规模;首次认识到辽上京皇城、宫城存在东向轴线布局;初步搞清了辽上京皇城主要布局和功能分区;初步厘清了辽上京遗址辽金时期沿用的情况。辽上京“日”字形平面布局是契丹统治者“因俗而治”治国理念的物化表现;皇城内有宫城形成“回”字形格局,突出“皇权至上”思想,是契丹统治者对汉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
辽上京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一种新模式,对于金、元、清诸王朝都城营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康通宝
 
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发掘工地全景(气球照片,下为东)
 
辽上京遗址全景图
 
乾德门出土鸱吻
西山坡塔基出土泥塑像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张郁、塔拉、董新林、汪盈、肖淮雁、左利军、艾婉乔、卢亚辉、王子奇、张亚强、岳够明、李春雷、冯吉祥、郭勇、李权。
内蒙古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北约20公里处,地处闪电河北岸水草丰美的金莲川草原。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全面考古测绘的基础上,对遗址的南关厢、西关厢、明德门、御天门、大安阁、穆清阁、外城北门、外城西门、皇城角台及城址周边的羊群庙祭祀遗址、砧子山墓地等进行了重点发掘。元上都的城垣分为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宫城为长方形,位于皇城正中偏北处,夯土墙两侧用青砖包砌,内有40余处宫殿基址。皇城为方形,位于外城东南部,墙体两侧用自然石块包砌,四角建有高大的角楼。外城在皇城的西、北两面,由皇城的东、南两墙延伸夯筑而成,分为北部的“北苑”和西部的“西内”两部分。城址整体平面呈方形,每边长2200余米,四周建有宽约26米的护城河。元上都四关范围广大,有官署、仓址、大型院落、驿馆、店铺、民居和兵营等几类遗存。在城外西北方的龙岗下,有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设计修筑的防洪大坝——铁幡竿渠。
作为元朝“两都巡幸制”的夏都,元上都整体布局既具备了中原城市的传统模式,又明显地体现了草原游牧文化的特色,对13至14世纪的世界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012年,元上都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白瓷勺
 
琉璃建筑构件
 
龙形鸱吻
 
元上都城墙与护城河
 
元上都遗址航拍全景图(西北—东南)
主要发掘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