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
2022/3/10 13:12:40

发掘单位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山东大学、凤阳县文物管理所
项目负责人
王志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自己的家乡临濠建造新都,定名为“中都”。洪武八年,在“功将完成”时又以“劳费”为由,罢建中都,随后对南京进行大规模改造,并在洪武十一年确定了南京的“京师”地位,中都成为陪都。明中都在罢建时城市轮廓已经形成,城垣、宫殿、坛庙、钟鼓楼、军事卫所、公侯宅第等多数遗址留存至今,与水系路网和建城时开设的窑址、石料厂等工程遗存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明中都遗址群。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底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图一)
 
图一 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位置图
明中都城有三重城垣。内为宫城,面积约84万平方米;次为禁垣,面积约3.8平方公里;外郭城近扁方形,面积约50平方公里。2013年,以遗址公园建设为契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订了《明中都遗址考古工作计划》,2014年启动明中都的考古勘探工作,2015年正式开始发掘。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故宫博物院、山东大学等单位合作,本着“最小面积”“最少破坏”“展示优先”的发掘原则,按照“布局、规制、工艺、过程”四方面学术目标,对明中都遗址开展持续的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收获。通过勘探和发掘,城址的布局日渐清晰,承天门、东华门、外金水桥等多组单体建筑遗存的形制和结构逐步得到揭示。在此基础上,2021年重点开展了涂山门遗址和前朝区核心宫殿基址的发掘工作。
01 涂门山
涂山门是明中都外郭城的西门,发掘面积962平方米,较为完整地揭露出了城台、马道及其旁侧城墙的地上、地下结构。(图二)
 
图二 涂山门及城墙布局、结构示意图
涂山门为单门道券洞式城门,城台底部南北宽约39.5米,东西进深约23米,依明初建成面计,夯土保存高度尚有4.83米。城台外甃砖石、内填夯土,包砖厚约3.4-3.6米,夯土采用一层砖瓦扎一层土的夯法。城台(图三)门洞居中,因流水冲蚀或人为破坏已严重损毁。依包砖厚度推测,城台门洞原始宽度约为5.1米。城台北侧贴城台设东西向单马道,马道整体宽度约5.75米,长度与城台进深相当(图四)。马道夯土芯呈西高东低坡状,用土较为粗疏,夹有少量砖瓦。城台南侧连接一段砖城墙,长约6.3、宽约2米,因被拆毁,仅余砖和石灰印痕。砖墙再向南衔接夯土城墙,应为文献记载中洪武八年建成的外城土墙,采用黄色素土于明初始建面上直接夯筑,残宽约1.8米,残高约0.4米(图五)。城台、马道及砖城墙均坐落在地下挖有基槽的夯土平台之上,并存在明显的先后营建次序(图六)。
 
图三 涂山门城台内夯土芯
 
图四 涂山门马道夯土芯
 
图五 涂山门南侧残存的夯土城墙
 
图六 涂山门城台下基槽和地钉情况
02 宫殿及附属建筑
宫殿基址的发掘始于2015年,发掘先用十字探沟法寻找宫殿基址的线索,再根据线索围绕基址的边缘探寻出台基的范围和基本形态;其后对宫殿基址的西半部和西侧连廊及附属建筑展开大面积揭露和局部解剖工作,累计揭露面积达9600余平方米。
发掘揭示出前朝区核心宫殿总体呈“工”字形,由前殿、后殿和穿堂组成,总长约108米,均位于夯土台基之上。台基内承托柱础的磉墩采用一层石片一层土的“夹石扎”夯法,其余部位用素土夯筑,因此可以通过磉墩勾勒出殿址的柱网结构。(图七)
 
图七 前朝宫殿区域发掘现场鸟瞰
前殿西半部发现东西四列、南北三排磉墩,其中西北、西南两个磉墩属于四联式磉墩,南、北两排的其他磉墩和西端中间磉墩为二联式磉墩,其他为单体磉墩。依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