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潞王琴的特点与内涵(图)
2012/3/26 22:28:42


 

图1-1 姜抗生藏潞王琴 琴轸局部,琴轸为玉质,侧开孔。琴背项部印刻隶书“中和”二字

 

图1-2 姜抗生藏潞王琴 琴底的五言绝句,款识为:“敬一主人”及“潞国世传”篆书方印

 

图1-3 姜抗生藏潞王琴 琴腹铭文:大明崇祯乙亥岁潞国制玖十玖号

 

图2-1 朱龙盦藏潞王琴(琴面和琴底)

 

图2-2 朱龙盦藏潞王琴琴轸(木质,下开孔)琴铭“中和”二字

 

图2-3 朱龙盦藏潞王琴琴腹铭文:大明崇祯 戌岁制 七号

 

图3 台湾琴家朱龙盦(1907-1975)及其收藏明藩潞王“中和”琴

 

图4 中和琴 列子式 明早期 通常125、隐间117、肩宽22、尾宽16、厚4厘米。
  古琴,这项代表中国文人游艺生活之首的乐器,在明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上自帝王贵族,如藩王宁、郑、衡、益、潞及崇昭王妃等,下至文人雅士及平民,流行一时,听琴、抚琴蔚为风尚。尤其是明代四大藩王(宁、衡、益、潞)在斫琴、纂集琴谱和弹琴方面皆成果斐然,在中国古琴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审言之,古琴原本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道器,在明代藩王的生活里则除了保留传统文人的象征价值外,又与更宽广的历史、社会脉络之间产生关联,反映出藩王们如何借助古琴构建其身份地位的价值观,呈现出与一般明代文人琴不同的文化意义。
  然而,正史中对明代四大藩王在古琴方面的贡献所载极少,只能借助于一些琴书的记载。而其中记载最多者即是清末民初琴学大家杨宗稷的《琴学丛书·琴话四》,其中有谓“明宁、衡、益、潞四王皆能琴,潞琴最多,益次之,宁、衡最少”,同时,杨氏对诸藩王琴也提出不同的见解,散见于其《琴学丛书》中。以下笔者即参考杨氏论述及其他相关史料,特就潞王琴所反映的文化意义与审美观加以讨论。
  潞王琴在传统史料中的记载 
  存见的传统史料有关潞王琴的记载,主要有朱常淓的身世背景、斫琴缘由,潞王琴的形制特色、音声特质,潞王琴作为御赐之物的经历等,胪列如下:
  1.朱常淓的身世背景
  据《明史》的《列传第八·诸王五》记载,潞简王翊(liú)死后,其子朱常淓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袭封并藩居卫辉府。又见于《续高屏县志·卷十四〈潞王琴记〉》(光绪版)的记载:“史潞王讳常淓,明穆宗之孙,神宗之侄,其父翊,以万历十七年受封之藩卫辉,四十六年,常淓嗣封……本朝以卒,杭人呼为潞佛。”
  2.朱常淓的斫琴缘由
  据杨宗稷《琴学丛书·琴学随笔二》得知,潞王之所以斫琴,乃因其曾获得“天启癸亥(1623年)西湖茂生甫李之所斫之琴,为新安芝梁甫程畹所藏,音韵无有过于此者,遂命良工斫琴四百余张,其音皆不如此琴,不过此琴之美,因命名无极、太极、二仪、四象、八卦。无极琴背面并无图书,字迹乃八宝鹿角灰漆所成,自太极至八卦皆有潞王之宝图书一方,琴额不缺二角,下余四百张皆缺二角,腹中皆有次第之号,琴背有‘中和’二字,敬一主人跋一段”。
  3.潞王琴的形制特色
  据《续高屏县志·卷十四〈潞王琴记〉》记载:“琴长三尺六寸五分,漆黝黑有光,杂金珠斑,其徽黄金也。轸以菜玉为之,抚其弦声,清越以长。背隶刻‘中和’二字,字径寸半许。下刻诗云: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署曰:敬一主人。皆真书。印篆曰:潞国世传,印径三寸,弱篆仿李斯。凤沼方,龙池圆而大,内周遭刻‘大明崇祯己卯(1639年)岁潞国制八十六号’十四字,亦真书。侧窥乃可见额作方折形,类八字尾,与新制亦稍异。”
  4.潞王琴的音声特质
  据杨宗稷《琴学丛书》之说,其所见存世的潞王琴有10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