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志》序1
2011/12/10 21:43:33

    中州河南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仰韶文化,其特点是具有彩绘纹饰的细泥陶器,一般称为“彩陶”。历经发展,烧造了白陶、釉陶、三彩釉陶(俗称“唐三彩"),最精彩的是原始青瓷。在宋代五大名窑中,河南有其三——汝窑、官窑和钧窑。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发现唐宋以来的造瓷窑址300余区。仅禹州26乡镇,即有窑址27区,计147处,而以神垕镇为中心。
    钧窑自唐至今,历代烧造不绝。它的产品和造瓷技术广泛地传到邻县、黄河流域以及东北、西北等地区,形成了钧窑体系。它的釉色以天青为主,其色重蓝者,世称天蓝,又有葱翠青、梅子青、米色、月白等色,绚丽多彩。由于釉料含有铜质,经煅炼而成红斑或玫瑰紫色,世称窑变,色泽灿烂,尽态极妍,富有“夕阳紫翠忽成岚”诗意。又因调和配釉,不用乳研,经火而现若离若合的神态,纹片呈现菟丝子纹或如蚯蚓走泥之痕。钧窑于钧釉器之外,还烧造三彩釉、宋加彩、印花和磁州窑系之瓷,不拘一格。佛山的广钧,远销南洋一带,宜兴的宜钧驰名中外,虽以沙泥为胎,但其工艺都受钧瓷的影响。钧窑实不愧是众窑中的一颗明珠,一朵奇葩异卉,在中国陶瓷史上实占有崇高的地位。
    苗锡锦同志祖籍禹县,在地方工作40余年,对于乡邦名产的钧瓷,很有研究,应政府之聘,主编《钧瓷志》。曾约集同仁,遍览县境窑址,调查古今造瓷情况,采集标本和生产工具。凡有关瓷器工艺的资料,如残器碎片,以至窑神庙的断碣残碑,无不搜求、传拓,还走访老艺人,方编成《钧瓷志》一书,分为10章,计20万言。凡禹县烧造钧瓷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历史沿革,窑区分布,制作工艺,美术及其传播,钧瓷的品种、特点,以及国内各地钧瓷的发现和国内外的著名藏品、人物、文献、掌故等,无不详载。此外,还叙述了新中国建国以来钧瓷就地取材及继承和发展的情况。这部专业志是禹州志文物篇和产业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南省志中经济志陶瓷工业篇的珍贵材料,为“四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依据。清代爱国政治家林则徐称赞《道光大定府志》说“如导行之有津梁,制器之有模范”,今《钧瓷志》亦有类似的功用。余素研究史志,又酷好古瓷,喜此书撰成,因题数语,以代祝词。
                                                                                                  傅振伦  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1986年6月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