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继往开来——序陈文增《定窑研究》
2014/5/29 21:14:28
定窑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瓷器产地在河北省曲阳县,因曲阳古代属定州所辖,故所产瓷器为定瓷。定窑创烧于唐,兴于北宋,衰于元,是中国北方烧造几代而影响深远的一个瓷窑体系。以生产“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而名闻世界,曾被进贡宫廷作为御用品。历史上的宋金之战,遂使风靡天下的定瓷毁于一旦。从此,这一瓷中瑰宝香消玉殒,淹没在800年历史长河中。
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提到中国定瓷一事。在周总理关怀下,中断了800年之久的定瓷得到了新生。
1972年以来,在周总理关怀下,定窑开始着力恢复,陈文增先生就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定窑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陈先生从事定窑研制生产20余年,先后于《中国陶瓷》、《河北陶瓷》等一些国家级刊物中发表论文10多篇,定瓷作品屡获国家级大奖。现为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享受政府津贴优秀专家,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由此而知,在他手中能有一部40余万字《定窑研究》论著问世,也就不足为怪了。
陈文增先生研究定窑成绩卓著,在中国古陶瓷界早已闻名遐迩。第一次与陈先生见面是1997年10月在石家庄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上。在那次接触中,我发现他不多说话,很沉稳,属内向性格,但却透露着睿智和刚毅,这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没隔几年,他把一摞厚厚的《定窑研究》书稿寄到我的案头。读《定窑研究》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定窑文化气息,从中感觉到研究者的艰辛以及技术与工艺的沉甸甸的分量。因而更加钦佩陈先生非凡的艺术才华和坚强毅力。当前各种陶瓷书籍可谓不少,但大多属考证沿革与鉴定鉴赏之类。而陈先生所著《定窑研究》则着重工艺技术、生产制作。内容涉猎定窑古今生产诸工序,且论述严谨、见解独到。尤其作者能站在中国大文化的历史高度,纵论定窑今昔变化,远瞻定窑未来科技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和艺术参照。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定窑研究》通过试制生产,总结出一系列工艺理论,其引古论今,考证翔实,文字严谨,敢于否定本本和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荒芜浩大的古定窑址,陈先生铁靴踏破,揣摸推敲,并经百以千计的试验,终于弄明白了宋代定窑在窑具设计、装窑烧窑及仰烧覆烧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见《定窑匣钵、架支设计艺术及其功用》)。在定窑烧技上,陈先生提出不同产品之科学的烧成曲线,认为这个烧成曲线必须符合产品自身的烧成规律,规定了烧成的缓烧、速烧、恒烧三大阶段的特性和烧成技巧。提出“定窑烧成按照自身特性,建立起一种规范。首先依所具有的最高熔点为限制,焰火有效控制在这个极限之下”(见《定窑窑炉及烧成艺术》)。关于色定问题,陈先生不囿成法,能于众说纷纭中探索其科技与艺术真理。有学者认为,黑定、紫定、红定为专门釉色配方形成,而陈先生根据反复实践提出,“世传黑定、紫定、红定之说,并非色定中有这专门釉色(配方),而均为特定烧成气氛条件下的黑釉窑变”(见《定窑概论·火烧三昧》)。
陈文增先生从研究分析入手,以古代定窑艺术验证当代定窑风格。在《定窑丛考》中,陈先生对庞大的定窑遗址进行了踏勘和考证。提出宋代定窑是“官民同步发展”时期,从而形成宋代定窑的鼎盛和繁荣,并对宋代成型工艺之“拉坯成型”、“刻花手”等进行了研究和民间调查。在《定窑文化特征及工艺形成》中,有条有理、全面深刻地提出和解释了定窑呈色、淋釉(泪痕)、刀线、芒口、手工味、豁口、跳刀纹等一系列工艺与技术问题,从而印证和演绎出当代定窑生产的诸工艺技法,从实践和理论上与古定窑得以殊途同归,获得定窑艺术风格的统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