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研究——宋以前匣钵、架支基本概况
2014/6/10 1:58:47
1.架支。唐、五代定瓷烧制迄今尚未有覆烧工艺的发现。从北镇(龙泉镇)通天河西部河套所存遗址看,器物均为仰烧,故形成这一时期架支的基本特征和使用功能。历史之使然,这一时期的架支只有围绕仰烧这个主题做文章。
(1)垫片。在早期定瓷生产中,作为一种架支形式出现,为数不少。这种垫片多以粗泥料制成,厚度视所烧器物之大小而分为不同规格。大体参照并结合适用要求,较器物底足略有宽余。一般在50mm—lOOmm之间。这种垫片大致平展而非光洁,均非经过专门模具压制和精工所为。而是装窑时,由陶工们临时把陶泥,置于平台拍打而成。工艺简单,颇具原始性。难怪遗世垫片多为椭圆、长圆、方圆等异样形式,大小也不一致。细察垫片,器物放置部位尚能隐约辨得底足痕迹(见图)。其痕迹有宽有窄,直径也有大有小。时而多有垫片同器物底足粘连现象。从这些粘连的器物底足和留有的釉层呈色分析,均属不同时期的产物。由此而知,这种垫片问世以来,已普遍应用于整个定瓷仰烧时期。
细察垫片,器物放置部位尚能隐约辨得底足痕迹。(私人收藏)
大量的标本迹象表明,这种垫片的使用,并非直接平置于匣钵里,而是事先在匣钵底内撒一层石英砂和匣钵粉(熟匣钵粉),随之将垫片置于其上,再置器物。这样安排,使本来匣钵内的一些疙瘩凹凸不平得到了有效的弥补和处理。在烧结过程中,垫片与器物的收缩还可以借助于石英砂和匣钵粉的自然滑动而顺利完成。石英砂和匣钵粉的粒度,通常在40-60目左右,有时达60-80目。根据分析,在当时这是经过严格筛选的。
三角垫片
(2)三角垫片或称三角垫砖(见图),也是仰烧架支的一种。三角形的稳定作用,在古代生产生活实践中已得到一定认识和应用。依其基本原理运用于定瓷生产工艺中,则是一种工艺同科学的具体结合,是古代劳动者聪明智慧的早期表现。这种三角垫片,借鉴了隋唐以来邢窑的形式设计,使用年代约在唐、五代乃至北宋初期。可以说,它是定瓷仰烧阶段窑具的典型创造,使垫片趋于完美化和物象化的启初。曲阳县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藏一标本,在一件直径250mm漏斗形匣钵中,底部平置一块三角垫片,上面仰放一只素面黑定碗,直径200mm左右。同普通垫片一样,这种三角垫片其三角形式大致无别,支腿有高有矮,规格则因器而异。器物置于其上,不论盘或碗,瓶或罐有近乎一半成为“悬足”。即器物同三角垫片之附着面积不足60%。实际上,这种三角垫片不但节省原料,使用方便,而功能效果要比普通的垫片超出许多。由于三角垫片的绝大面积集于中间,无疑使整个三角固有质地强度增大,利用率相应提高。
仰烧工艺中三角垫片的叠摞使用方法
三角垫片基本适用于仰烧各种器物。然它的主要功能则是发挥在盘、碗叠摞仰烧工艺中。方法是:在匣钵(宜用平底筒形)底部放置一块三角垫片,装好一件器物(盘或碗),然后再往这件器物里面放置第二块三角垫片,接着放第二件器物,以此方法可叠摞数件器物或更多(见图)。研究三角垫片的形式设计,原则上依所烧器物底足最大直径定为三角垫片的三个支点。装烧时,器物圈足正好与三角垫片的三个支点形成垂直线。当然,古代利用三角垫片,时有大小混用,工艺要求并非规范,难免出现脱足和粘连,而这种三角垫片的功能设计却揭示了工艺同力学的默契统一。它的材质均为粗泥料制成,仅较匣钵料微细,所烧器物亦多为粗胎。在古代,由于科学依据和工艺纪律并不完全约束生产,故一些粗料垫片也常以烧置细瓷制品,原本两种泥料收缩系数各不相同,凑在一起实为勉强。常常因收缩差异而造成器物变形倾倒、瘫歪等弊病,直接于器物成品率构成威胁,更影响着定瓷经济效益的提高。
利用三角垫片烧制器物,在每个成品中,自然给晶莹光洁的内底留下钉痕和渣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