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壳黑陶杯: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
2014/6/10 22:01:00
作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由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蛋壳黑陶杯堪称山东龙山文化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这类器物超薄的器壁如同蛋壳一般,因此素有“蛋壳黑陶”的美称。“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黑陶真的如描述中所说的那样吗?虽然这样的描述不免有夸张成分,但毋庸置疑的是,通过蛋壳黑陶杯,我们可以领略4000多年前黑陶制作工艺的极致之美。
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的这款蛋壳黑陶杯,是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器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陶杯口径11.2厘米,通高17.5厘米。器壁薄如蛋壳,由杯身和器柄底座两部分组成。杯身上部像一个浅盘,盘子中间是同心圆的圆环形状。圆柱形杯身套入粗壮的器柄底座内,杯身和底座粘合得天衣无缝,制作技艺美妙绝伦。整个陶杯体态轻盈,陶色纯黑有光泽,纹饰朴实无华。
最著名的黑陶当属山东章丘的龙山黑陶和浙江的良渚黑陶,两地都是黑陶的发源地。而这款蛋壳黑陶正是出土于山东章丘的龙山文化遗址,属于黑陶极品中的极品。蛋壳黑陶以“薄”著称,是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蛋壳黑陶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空等几种。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平陵城附近的断崖上,发现了数片漆黑、光亮,有的甚至薄如蛋壳的陶片,经考证,这些陶片竟是4500年前的先民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世界,揭开了考古史上划时代的一页。直到上世纪60年代,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了一批蛋壳陶,才使人们对蛋壳陶的真面目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原料来源:黄河下游冲积平原
黑陶源于我国古代的陶器,它的出现成为划分新石器时代前后期的重要标志,距今约5000年。黑陶是中原地区继彩陶文化后的一种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山东龙山,所以称龙山文化,被誉为“国宝”。黑陶文化即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黑陶采用黄河故道沉积淤泥为原料,经过风化、陈腐、砑光、阴干等十几道工序焙烧而成,故称“泥的艺术”,也称“火的艺术”。
黑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在种类上分为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至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瓷器产生之前约2000年,黑陶就已达到与后来的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黑陶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黏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作。由于黑陶的制作工艺即使在现在来说也是有很高难度,黑陶的产生因此代表了中国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峰。
制作工艺:熏烟渗碳载入史册
龙山文化黑陶器不以装饰取胜,而以造型见长。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空,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态,以复杂造型为主,简单造型较少,但都端庄优美,质感细腻润泽,具有一种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静之美,欣赏价值极高。黑陶甚至还能像蛋壳一样薄,这一远古工艺使现代人叹为观止。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创造出这等连现代文明都无法企及的成果?这种高超的制陶工艺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