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煤炭为燃料。
 
环形火照
    年代及相关问题 
      该窑址时代在北宋至金代初期。
      兴县西磁窑沟窑址,地处吕梁山区,因这里有煤炭、坩土和水源,才得以发展制瓷业。但山谷内地势狭窄,少有台地或缓坡,早期的陶瓷生产和现代烧制耐火砖等活动也都相对集中在发掘区所在的山谷转弯处一带。从发掘揭示的相关制瓷遗存布局来看,这里呈现出一种小而全、制瓷工艺生产环节功能复合式的小作坊式生产的面貌,且应为季节性的以日用粗瓷器物为主的小规模生产模式。
      釉下“柿色彩”瓷器产品极具地方特色,是这次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这是介休窑、交城窑调查之外,第一处经考古证实明确烧造此类产品的窑场,为探究兴县、交城、介休窑同类柿色彩类器物以及北方地区其他窑场白釉褐彩类产品的年代、装饰工艺技法传播、互动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从本次发掘成果来看,当地瓷器产品种类相对单一,也为当地制瓷技术来源、技术传统的来源的探讨等,提出了新的课题。
      西磁窑沟窑地处吕梁山岚漪河谷南岸的南北向山沟中,地理位置偏僻,向西20 余公里过黄河渡口可到陕西和内蒙。根据相关资料,兴县西磁窑沟窑址产品的行销范围应当是兴县及周边的保德、河曲、岢岚等县区,再远可到陕西和内蒙。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周边的辽墓中就出土了与西磁窑沟窑产品高度类似的柿色彩装饰的盘口壶和执壶。
 
西磁窑沟窑址出土执壶残片
      意义
      西磁窑沟窑址的考古发掘是吕梁地区古代瓷窑址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填补了吕梁地区陶瓷考古的空白。为这类极具山西地方特色的釉下“柿色彩”瓷器产品证实了又一个产地。
      西磁窑沟瓷窑址虽然生产规模较小,产品面貌较为单一,但在陶瓷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传播、生产经济模式、山西制瓷传统来源以及北宋与辽、西夏关系等方面都提供了科学的资料和依据,在搭建山西古代陶瓷手工业框架,书写山西及北方地区古代陶瓷发展史的漫漫征程中,向前迈出一小步。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