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现状
2016/12/8 16:31:49

 
山西古瓷窑址分布图
      陶瓷,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陶瓷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工作也得到了持久的关注和更多的重视,使得我国的陶瓷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作为古代陶瓷生产大省的山西,在陶瓷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开展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正视和引起高度重视。
      山西是我国古代陶瓷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丰富的制瓷原料、充沛的水源、优质的烧瓷燃料以及便利的交通,造就了陶瓷艺术成就的辉煌,历史上烧造陶瓷的窑址遍布全境,仅方志史料记载的就达50余处,烧造历史久远,品种丰富。建国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山西在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与其它主要产瓷省份,如河北、河南、陕西、江西等相比却比较落后,研究保护工作的开展相对滞后。山西陶瓷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7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性的瓷窑调查的全面展开,山西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7至1978年,山西省陶瓷史编写小组“调查了省内二十六个县、市的六十四个古窑遗址,采集了古陶瓷标本3万余片(件)……”。此次调查基本摸清了山西境内的瓷窑分布情况及烧瓷面貌,也印证、纠正和补充了史料的记载,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然而,颇为遗憾的是,这批资料至今尚未全面公布。进入21世纪,山西的陶瓷保 护工作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展,但仍旧停留在初步的调查发掘阶段。
      截止目前,已发表的文章中涉及山西瓷窑遗存约有20余处,依资料发表的先后计有:大同青磁窑、介休洪山窑和南街窑、太原孟家井窑、霍州陈村窑、浑源古瓷窑、界庄窑、青磁窑、大磁窑、长治八义窑、盂县磁窑坡窑、交城磁窑村窑、怀仁小峪窑、鹅毛口窑、临汾龙祠窑、峪里窑、晋城柳树口窑、朔州峙峪窑、临县招贤窑、平定柏井窑。其他资料中除上述所罗列之外,还见有河津北午芹窑、河曲阳坡泉窑、阳城窑畔沟窑、兴县炭烟沟窑、乡宁西坡窑等。从上述材料可以得知:山西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器物品类齐全,色彩绚烂,装饰技法多样。山西陶瓷烧造始于唐代,发展于宋,金元时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明清延续烧造,一直持续至民国,前后历经一千余年,绵延不断。从釉色来看,以黑釉和白釉瓷为主,青釉、三彩、红绿彩、白釉黑褐彩、黑白釉、酱釉、茶叶末釉、黄釉、绞胎、绞釉(包括绞化妆土)、窑变(油滴、兔毫等)、钧釉、绿釉、琉璃、珐华、孔雀蓝釉、青花等兼而有之。装饰技法上,素面、画花、剔花、刻花、划花、印花、镶嵌、堆、贴、镂、雕无所不用。器物器型包罗万象,碗、盘、罐、瓶等生活实用瓷最为大宗,瓷塑类生活玩具常见,瓦、脊饰等琉璃建筑大量生产,佛像类瓷塑也有。匣钵、支垫具等装烧工具和窑炉遗存多有发现。瓷窑遗址的调查发掘,只是资料收集的过程,对发掘资料的进一步深入探索才是学术研究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 
大同青磁窑丰富的瓷片遗存
 
霍州陈村窑细白瓷标本
      山西陶瓷研究成果
      关于山西陶瓷的综合性研究文章并不多,水既生先生可谓首开山西陶瓷研究的先河,发表了多篇颇有影响力的文章。在《山西古代陶瓷装饰技法》一文中,水先生通过对古窑址标本的研究,获得了山西古代陶瓷的坯胎装饰、釉面装饰和彩绘装饰三个方面的装饰技法。1984年发表的《山西古代窑具及装烧方法》,文章中结合窑址标本,系统论述了山西古代烧瓷过程中使用的主要窑具,以及山西古代瓷器的装烧方法。这也是学术界对瓷器装烧工艺方面的最早论著之一。《山西古窑址中所见黑釉剔划花瓷器》和《山西古窑址所见油滴和兔毫》则是对山西某一类产品的综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