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7/4/13 12:49:36
山西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项目负责人王晓毅现场汇报
“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2017年4月12日在北京揭晓。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最终结果。山西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成功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固镇瓷窑址位置图
河津窑是晋南地区宋金时期重要的烧瓷窑场之一。上世纪60年代,古陶瓷学者水既生先生曾对北午芹窑址做过初步调查;201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三普发现的四处瓷窑址进行复查,窑址集中分布于河津市北约10公里的吕梁山南麓地区,遮马峪和瓜峪两条古河道沿线;201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一步对遮马峪和瓜峪沿线进行区域性系统调查;2016年3月至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局对固镇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三维激光扫描
固镇窑址位于河津市固镇村遮马峪北、东岸台地上,分北涧疙瘩、上八亩和下八亩三个地点发掘。发掘过程严格按照田野考古规程进行,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全息记录遗存空间信息,科学采样并进行检测分析,利用田野考古工地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此次发掘,共清理制瓷作坊4处,瓷窑炉4座,水井1处,灰坑35个,出土完整及可复原瓷器1326件,瓷片、窑具标本达6吨之多,在窑场北部的青石峪西侧山体发现富集的瓷土矿。
山西地区首次发现制瓷作坊及瓷窑炉
Y1、三号作坊侧视图及三维模型
Y2、二号作坊剖视图
一号作坊、Y3和Y4复原图
四号作坊剖视图及平剖面图
Y1平剖面图
制瓷作坊及瓷窑炉的发现为本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在窑场布局上,制瓷作坊紧邻窑炉,每处作坊对应一、两座窑炉。作坊多为窑洞式,其中二号作坊为一处地窨式窑洞,地域特色鲜明。作坊间存在明确的分工,结合一号作坊内发现的淘洗池、陶缸,判断其应为练泥的场所;二号作坊内的石磨盘、瓷泥堆、大片的烧结面等遗存,反映其为制坯、晾坯的场所;而四号作坊底部整齐摆放的匣钵、支顶钵,说明其可能为存放装烧具的场所。
四座瓷窑炉中Y1为北宋时期,其余均为金代。形制均为半倒焰式馒头窑,由操作间、火膛、窑床及双烟室组成。其中Y1的烟室最为特殊,其烟室所占比例接近整个窑炉面积的一半,具备缓火、干燥等功能。三座金代窑炉在通风口的设置、窑床的形制等方面存在差别,可能与其烧造不同的产品有关。
丰富的瓷器品类 精湛的装饰工艺
素烧花口长颈瓶
黑地白绘花草叶纹研钵
白地褐画花草叶纹“马家椀工”款瓷碗
“古寺青松老,高僧白鬓长”白地黑画花草叶纹瓷盆
固镇窑址生产的瓷器品类有粗白瓷、细白瓷、黑酱釉瓷和低温三彩釉陶,以白瓷为大宗。器形有碗、盘、钵、盏、盆、枕、瓶、研钵等。装饰技法有剔花填黑彩、白地黑画花、珍珠地划花和印花,题材以诗词、花草为主。其中最能代表该窑工艺水平及产品特色的莫过于北宋的精细白瓷和金代的装饰瓷枕。出土的北宋细白瓷,胎体致密度高,釉面莹润光洁,造型素雅,可媲美邢定白瓷;金代瓷枕分高温和低温两类,造型以八角形和腰圆形多见,剔花填黑技法将黑与白的碰撞演绎到了极致,白如凝脂,黑似刷漆,富浅浮雕效果;以月牙形或壶门开光搭配珍珠地划花技法,枕前留白,给观赏者以遐想和发挥的空间,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乾隆御题款瓷枕即为其中的上乘之作。低温釉枕的制作更显其技艺的成熟,不拘一格的造型,活泼的多彩套用,流畅的枕面构图,造就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印花模具
白釉印花缠枝牡丹纹“马四”款瓷碗
价值与意义
北宋细白瓷花口盏、盘
固镇窑址的发掘及重要发现,是山西乃至全国陶瓷考古的一次重要突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