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定井陉窑:一个传奇窑址的发现和坚守
2015/10/25 21:05:32
   
  一次突降的文物复查,一个偶然的派遣机会,一次意外的相识和谈话,让一座沉睡千年的古窑从厚重的大地中醒来。它任性而又慷慨,将它成长和发展里的历史,完整而又毫无保留的呈现在大众面前,这就是井陉窑。“一定要永久的保存下去!”国家级陶瓷泰斗耿宝昌如是说。
窑址发现的意外和巧合
  对于井陉窑的出世,它的考古发现和窑址挖掘者孟繁峰说:“它就是该出世了,是偶然更是必然。”说这话时,他的语气就像是在说自己的孩子,坚定而又开怀。也是从那时起,孟繁峰开始了他和井陉窑的二十六载春秋岁月。以后,也会更长。
  井陉窑的发现和挖掘,是上世纪80年代末。“具体时间是1989年的10月23号。”尽管已经过去26年了,这个日期,今年已经68岁的孟繁峰仍旧脱口而出。
  据孟繁峰回忆,1989年10月,应国家文物局要求,河北省文物局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补查。因为河北上报的材料, 10000多处文物遗址古建等,被否决了一半多,于是便开展了补查工作。而孟繁峰恰巧被派到井陉县做领队,当时他选择的第一站恰巧便是井陉城关(即井陉窑址首处发现地)。“我们当时其实并不是奔着陶瓷和窑址去的,就是对地上的地下的文物进行复查。”
  然而,生活处处充满了惊喜和巧合。孟繁峰也将这次发现戏称为“天赐的发现”。当晚,孟繁峰带领的小队正好住在了一个新建的电影院大放映厅后楼,为了打实地基,电影院对地下曾进行了超深度的地槽挖掘。而孟繁峰在第二天一早遛弯的时候,发现了电影院挖掘出来的瓷器碎片、窑具和垫饼等古窑址遗物。恰巧,电影院的放映组长是一个很爱好文物的人,也向孟繁峰介绍了当时挖掘地基的情况,经他详细的勘察,井陉窑第一处窑场立即被抓住——东关窑址便被“偶然”的发现。
    东关窑址,也给了孟繁峰意外的收获,整个东关窑址后经间断发现,占地约有20万平方米,扩展到北关古城内外地下。随着挖掘的深入,发现了连续烧造近八百年的窑址遗迹,瓷器窑址碎片可以追溯到隋唐。
窑址挖掘的惊叹和传奇
  “我们对井陉窑进行了一次主动挖掘,五次抢救性挖掘。”孟繁峰说,“以目前的挖掘状况看,大约160平方公里的井陉窑址,已经展现在了大众面前。”井陉窑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较为独特的窑址的典型,据孟繁峰考古挖掘发现,井陉窑城内窑址上发掘出的一个作坊,就历经隋、唐、五代、宋、金七百年间未移动位置的连续生产,甚至还发现了作坊与窑炉一一连续对应大规模组合生产的情况,“这在全国窑址考古史上都是罕见的”。2000年,井陉窑戳印点彩戳模的出土,更是我国古陶技法的新发现,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井陉窑的研究成为世纪之交古陶瓷界的盛事。
    因此,井陉窑一经发掘,时隔不久便被陶瓷大家耿宝昌举为河北四大名窑之一,与定窑、邢窑、磁州窑处同等地位,打破了“土定窑”“定西窑”等失准的定位和模糊概念。而且,经考古和地层研究发现,井陉窑始于隋代,并且烧造技艺业已成熟。唐、五代时期,得到了发展与强盛,为成德军节度使生产“官”字款白瓷。宋代发展较缓曾落后于邢定窑口,但在金代达到了顶峰。整个金代所占据的北半个中国,在《金史•地理志》中记载,只有井陉窑出产瓷器,光芒远超过其他窑口。元、明、清、民国发展虽大不如前,但井陉窑火一直未息。持续持久的烧造,大大超过了千载之久。
    “虽然,井陉窑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是井陉窑的古窑址却是非常不容易被发现的,”孟繁峰说,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说,如果不是这次偶然的机会,我们仍不能窥探到它的传奇。首先井陉窑与邢窑定窑磁州窑不同的是,它完全处于太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