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临漳邺城曹村窑址2014-2015年发掘报告
2024/10/13 11:52:05

 
2014-2015 年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邺城考古队。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邯郸临漳西南约20公里处,由南北毗连的邺北城、邺南城和外郭区三部分组成,是曹魏至北齐六朝故都。1988年,邺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19年更名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1983年联合组建邺城考古队,对邺城遗址系统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经过四十余年的持续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1〕。伴随对邺城遗址平面布局总体认识的逐步建立,邺城考古队在“大邺城遗址考古”理念指导下,一方面继续深化对邺城遗址平面布局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如手工业生产等方面。北方瓷器起源是汉唐手工业考古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北朝晚期主要都城之一,邺城地区的陶瓷烧造技术应当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因此对这一区域的陶瓷窑址进行发掘与研究,有助于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进步。2009年发现曹村窑址后发表了一系列资料及研究文章〔2〕,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疑惑〔3〕。曹村窑址位于漳河河滩内、距离村庄较远,盗掘现象时有发生,并且该区域还有多处非法采沙场,地方文物部门虽多次执法,但是保护效果不佳。为保护这片窑址,给邺城遗址总体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邺城考古队在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进行了抢救性勘探和发掘,主要围绕窑址的性质和年代等问题展开工作。曹村窑址位于临漳县习文乡曹村村北约1.6公里的漳河河道内,东北距西冀庄村约1.5公里,西北距洪山村约2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6′44″、北纬36°16′6″。以邺城遗址为参照系,窑址西距邺南城(东魏北齐邺城之内城)东城墙约1.5公里,北距邺南城北城墙东延长线约0.1公里(图一)。历史上漳河多次泛滥,邺城遗址沉埋于地下,特别是现在河床区域更是在遗址上形成了4-5米厚的沙层。近年来漳河长期处于干旱状态,偶尔在汛期前后会有较大水流,因此河道内大部分区域被开垦为耕地,对河道的流向产生较大干扰,主河道长期处于摆动状态。窑址发现地点位于漳河近年新形成的河道内,北侧邻近防护堤,周围除主河道以外的大部分区域仍堆积着较厚的沙层。
 
图一 曹村窑址位置示意图
 
图二 发掘区及主要遗迹平、剖面及立面图(A-A 剖面见图五)
2010年,邺城考古队曾对曹村窑址所在区域多次进行大范围踏查,在地表采集到大量古代遗物,其中包括筒瓦、瓦当、釉陶片、青瓷片以及三足支钉、支柱等窑具。大量窑具和残次陶瓷片的集中出现,证明附近应该存在窑址。2014 年10月,通过详细勘探,邺城考古队获得了与窑址遗存相关的线索,发现大范围红烧土和窑业堆积。根据勘探发现,邺城考古队分两个年度进行了考古发掘。2014年10月,在现代土路旁布设5米×6米和4米×6米探方各二个,依次编号为 2014JYNT101-2014JYNT104(以下简称 T101-T104),探方方向330度,发掘面积约110平方米,发现窑炉二座、大型操作坑一段和灰坑十余个。2015年4月,在紧邻前一年度工作区西侧,布设10米×2米探沟一条,编号为 2015JYNT105(以下简称 T105),探沟方向60度,后因发现窑炉遗迹而多次扩方,实际发掘面积约53平方米,发现窑炉一座、大型操作坑一段和灰坑二个(图二)。
 
图三 T101、T102 西壁剖面图
1b.黄褐色淤沙土2.红褐色胶泥土3.灰褐色土4.浅红褐色土5.红褐色土6.浅红褐色土7.红褐色胶泥土(1a 层在此剖面未显示)
H12①.黑灰土 H12②.黄灰土 H12③.灰黑土 H12④.红烧土
一 地层堆积
发掘区地层堆积较为复杂,可分七层。下面以T101和T102西壁为例介绍(图三)。
第1层:可分二小层。第1a 层:灰褐色土。厚0-0.2米。主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