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水墨”扒村窑
2020/3/17 15:35:25
扒村窑,一个在中国陶瓷史上大名鼎鼎的古窑址。
2019年临近年底,我来到禹州市浅井镇扒村东部,一片平旷原野上,建有一座单檐六角六柱的碑亭,亭内立有石碑,记载着扒村窑的渊源流变。
扒村窑分布在扒村河两岸,文化层厚度在3.5米以上,分布面积约百万平方米,共有100多个古窑遗址。它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衰落于元代,以烧制白底黑花瓷为主,也生产三彩、加彩(白釉、黑釉瓷器)和钧瓷等十几类产品,主要器型有碗、盆、瓶、枕等,它是研究宋金元时期北方制瓷业的一处重要遗址。1963年,它成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问具体窑址所在地,禹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包鹏举大手一挥:“这周边庄稼地下边,全是。”
扒村窑代表器物是白底黑花瓷,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盛赞它是“瓷上水墨”。扒村窑作品,被称为凝结在古瓷上的中国画、烧制在古瓷上的中国书法。
扒村窑的白底黑花瓷,墨色浓淡有别,笔调粗放简练,勾画下笔任意。虽为民间用品,不乏精美之器。
老民居
千年不熄
重要的古窑址周边通常会散落很多碎瓷片,还有匣钵、垫饼、窑柱等制瓷器具碎片。但在扒村,我没看到。
冯志刚比我幸运,他收藏了很多扒村窑陶瓷标本。
冯志刚,是郑州中原古陶瓷标本博物馆馆长,他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开始收藏扒村窑瓷片,几乎每周都会从郑州开车去那调查。扒村就叠压在古窑址群上,几十年来,当地农民耕地、建房、挖沟、凿井时,都会发现大量的各类陶瓷残片,还有一些当年烧瓷器的废品堆。”
扒村是中原名村,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扒村河顺势东来,依村而卧,虎头山盘踞村西,乔龙山如屏风般障于村北。扒村位居盆地中间,沃土百顷,土层深厚。
一地成窑,燃料原料要丰富。扒村四面环山,东部、北部小山岗上产瓷土,南部的杏山产煤,陶瓷原料中需要的非可塑性原料、可塑性原料和溶剂性原料,在当地储量都很大。
扒村原本建有窑神庙(柏灵翁庙),元代张克己撰有伯灵翁庙碑碑文。现在庙与碑均无存,所幸的是,碑文在民国《禹县志·山志》中完整保留了下来,成为我们认知扒村窑历史的一把钥匙。
碑文中记载,禹州西北25里有个东张镇(今扒村),是古今善产陶瓷的所在。这儿的老百姓,以烧制瓷器为业,凝土以为器物,已有很长时间了。这个镇在金朝后期极繁盛,人聚物阜,将近万户(当有五六万人)。街市拥挤,与都市没有什么两样。金朝末年战乱后,此地百户不存其一。
元朝初年,复业的商户相继回到这儿,烧窑所用之煤,都是从地下几百尺的地方挖出来的。地下水势很大,人力不能阻止,煤越来越不好挖。怎么办呢?社团牵头组织诸窑场,雇用高明匠人,运用妙法,穷尽技巧,以柴代煤,烧出来的瓷器,与别的地方相比,还是出类拔萃。远方的客户,竞相贩卖,车载驴驮,没有一天断过生意。销售四方,难计其数。
碑文中讲到,自从元人占领杭州灭掉南宋后,南北分治结束、水陆打通,扒村瓷器开始船浮颍水、蔡水,行销到淮水、汉水流域。扒村老百姓,不耕地不经商,衣食无忧,取的是润民济世之利,日用器物带来的财富既广又大。
碑文中还详细记载了依靠瓷窑实现地方财税情况,开窑之时,当地官府要收十分之一的税收。货物出卖外地,又要报起货的税款。至元十九年(1282年),当地政府奉宣慰使司下文,征收起货税率为三十分之一。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地方政府出榜文免征起货税,乡民受益颇巨。
据禹州相关文史资料记载,扒村窑数量众多,而窑址普遍偏小,其窑之状,形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