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谊:山东隋唐瓷业技术来源及生产中心迁移探析
2021/9/23 11:01:32

摘要: 本文对山东地区隋唐时期窑址出土瓷片进行成分分析,在与同时期瓷业遗存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其制瓷技术可能来自古相州安阳窑,但釉药配较落后。隋唐时期,山东的瓷业中心从寨里窑址逐渐转移至泗水流域,至唐中晚期淄川的磁村窑再次兴盛,笔者试从自然环境、瓷器销路、生产工艺等方面分析山东地区瓷业中心在隋唐时期迁移的原因。
基金: 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QN202008163)阶段性成果 ,
关键词: 寨里窑,安阳窑,制瓷技术,
至今为止,发现于山东地区的隋唐时期瓷窑数量有二十余处,窑址主要集中在淄博、枣庄、济宁等地。与北朝晚期相比,窑址的总数增加了近三倍(图一、二)。通过对相关窑址资料的梳理,笔者发现其中既有因北朝晚期窑场对外扩张而形成的新窑(如淄博磁村窑),也有在其他区域新兴的窑场(如宁阳西太平窑)。究其原因,新窑场的产生应是受到本地原有窑与外地窑的技术影响。此前的研究或仅对隋唐时期窑址进行初步调查、试掘与类型学整理[1],或只对本地窑的窑炉形制与烧窑技术进行分析[2],而对技术来源问题均未加以深入讨论。鉴于隋唐时期山东地区技术来源可能为窑业分布范围的扩大与中心的迁移提供参考,本文将通过对本地窑瓷片成分、瓷器器形、窑具与河南相州地区窑口做横向比较,尝试解决窑业技术的来源问题。
 
图一山东地区北朝晚期窑址分布图(底图引自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第23页,2009年第1版)
 
图二隋唐五代时期窑址分布图(底图引自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第23页,2009年第1版)
一、山东窑址出土瓷片成分分析
隋代,山东地区淄川寨里窑生产青釉瓷的釉色多呈半透明状,器形沿用北朝瓷业生产的传统。其中,寨里窑生产的青釉四系罐与位于古相州的安阳窑所生产的四系罐器形相近、施釉工艺相同,具体表现为:直口、溜肩,肩部装饰有四系,器表施釉至腹部以下(图三、四)。枣庄中陈郝窑生产的多足砚也与河南安阳窑产品相近,器形特征及底足的处理工艺相同。另外,山东地区(宋家村窑址、寨里窑址)出土的隋代瓷器残片使用模印贴塑、刻花等装饰工艺,也与安阳窑址青瓷的装饰工艺特征具有一致性(图五)。这些都表明了,自北朝以来,山东地区瓷器生产工艺可能受到古相州地区窑口的影响。
 
图三安阳窑出土四系罐(引自河南省博物院,安阳地区文化局:《河南安阳隋代瓷窑址的试掘》)
 
图四寨里窑出土四系罐(引自河南省博物院,安阳地区文化局:《山东淄博寨里北朝青瓷窑址调查纪要》)
寨里窑生产的青瓷以Fe为主要着色元素,以Ca O为主要助溶剂。根据Fe的含量以及烧制过程中火焰气氛的不同,瓷釉的发色会出现差异。从X射线荧光光谱检测数据来看,安阳窑和寨里窑产品的主微量元素略有差异(表一):寨里窑瓷釉中Fe含量明显更高,其釉色更深。寨里窑瓷器中Ti O2的含量十分不稳定,对瓷器釉色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日本陶瓷专家Ishii Tsuneshi认为,虽然瓷釉中Ti O2本身并不影响釉色,但Ti能影响熔解于釉中的铁离子,可以使Fe2+转变成Fe3+,因此其含量的变化会间接影响到高温铁釉的发色。颜色较深的釉中,不仅Fe2O3含量高,Ti O2的含量也较高。用Ti O2制得的瓷釉透明度强,具有质量小、抗冲击力强、机械性能好、色彩鲜艳、不易污染等特点[3]。寨里窑青瓷标本Ti O2含量高低的差异比较明显,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青瓷烧制工艺与安阳古相州窑相去甚远。
 
图五安阳窑出土青瓷标本(引自河南省博物院,安阳地区文化局:《河南安阳隋代瓷窑址的试掘》)
 
表一瓷片样品的元素组成统计表
注:(1)实验条件:oxford met-8000;50kv 120s(2)样品一至三为寨里窑址采集隋代青瓷标本;样品四至七为安阳相州窑址采集隋代青瓷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