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明谈原始瓷的起源
2017/7/18 16:42:43

      瓷器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先后经历了先秦时期原始瓷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汉六朝时期成熟青瓷的起源与发展两个过程。制瓷史上的两个里程碑式技术跃进:原始瓷的起源与成熟青瓷的出现均发生在浙江,浙江不仅在夏商时期发明了原始瓷,而且在东汉时期成功烧造出了成熟青瓷,同时这一伟大的技术成果造就了先秦与汉六朝时期浙江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制瓷中心的地位。
  东苕溪流域的瓢山、北家山、南山三个夏商时期的窑址,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无论是胎、釉、器型、成型、装烧等工艺上看,可能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发展脉络,其中瓢山最早,南山早期最晚,北家山介于两者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产品器类上,瓢山窑址原始瓷与印纹硬陶比较基本相似,两者兼烧,比例基本相等,原始瓷长颈罐、钵与豆等为主,豆基本为圈柄,细柄豆之柄壁亦较细薄,偶见云雷纹装饰,云雷纹转角较为圆转;印纹硬陶则主要是长颈与束颈曲折纹罐,偶见云雷纹,纹饰粗大豪放。北家山窑址虽然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兼烧,但原始瓷占据了主导地位,原始瓷粗柄豆不见,细柄豆则胎壁较厚,足端偶见带有三个半圆形小缺口,钵仍为一定数量;印纹硬陶除胎质胎色与北家山类似的深色胎外,出现少量的与原始瓷浅灰胎接近的胎色,纹饰中云雷纹的比例增加,粗大豪放而较为杂乱,器型主要是长径侈口罐。南山窑址早期原始瓷占绝对主流,少量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器型仍主要是豆与钵两种,其中又以豆占绝大多数,器型与北家山的细柄厚胎豆基本一致,但足端带缺口的装饰则成为了最具特色和最普遍的装饰,几乎每器物必有;钵的器型种类较北家山有所增加,但仅存在细微处的变化,其中器型不变,即敛口,深弧腹斜收,平底;印纹硬陶不见深色胎,浅色原始瓷从北家山窑址出现后成了主流,纹饰亦由北家山即忆出现的浅胎硬陶上的云雷纹成为主体,偶见其它的纹饰如方格纹等,而此种纹饰在瓢山时期即已出现,瓢山窑址带方格纹拍的出现即是明证,器型仍主要是长颈侈口罐与翻折沿束颈罐。

 
瓢山类型产品胎质

 
北家山类型产品胎质

 
南山早期产品胎质
     产品器胎上,瓢山窑址原始瓷与印纺硬陶基本一致,无论是胎质还是胎色两者均十分相似,似乎原始瓷与印纹硬陶在胎质上尚未分化;以灰黑色胎为主,胎色不纯,通常胎心呈灰黑色,内外表呈浅灰色或灰白色,少量的紫红色胎;胎质较细,但普遍疏松,常见大量的气孔。北家山窑址仍保留了少量瓢山的此类胎质,但新出现浅灰或灰白色胎,胎质较细,气孔明显较灰黑色胎为少而致密,此类胎质迅速取代瓢山类型的黑灰色胎与为主流,但胎中仍普遍见有黑色的斑点;说明此明原始瓷与印纹陶在胎质上开始分野,逐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瓷胎。南山窑址早期,瓢山窑址作为主体,北家山窑址仍有少量保留灰黑色胎几乎完全不见,而为浅色的灰白与浅灰色胎所取代,胎质更细腻坚致,胎色较纯白而稳定,虽与北家山类似,仍有相当比较的器物夹杂有黑色斑点,但斑点的个体明显较北家山为小而少。这种胎色的从早到晚由深变浅、胎质由粗变细、由多气孔变致密的过程,一方面与胎土的选择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可能与火候的提高有关:瓢山时期虽然绝大多数胎色灰黑,但许多器物胎心灰黑,而内外表皮呈较浅灰白色,胎表的气温当较胎心为高,是否可证明此类器物在火候提高的情况下,亦可呈现较浅的颜色呢?

 
瓢山长颈罐施釉部位:集中于一侧

 
北家山产品釉:青酱不一

 
南山窑址的青釉
  原始瓷釉色上,瓢山窑址原始瓷釉色分布范围极小,一般仅在罐类器物的肩部与口沿局部范围内,且施釉线不清晰,釉色多呈酱褐色或黑褐色,仅小范围内釉层厚,玻璃质感强;器表施深色陶衣者占多数。北家山窑址除一部分器物的釉仍与瓢山接近外,大部分器物主要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