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钱湖上水岙窑址考古发掘为研究越窑青瓷生产中心窑场提供珍贵资料
2017/7/19 10:46:54

      上水岙窑址位于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原上水村境内。2012 年 11 至12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钱湖地区开展调查、勘探时首次发现;2015年10至12月,为配合基建项目建设,再次对窑址分布区进行了重点勘探;2016年2至11月,在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的协助下,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上水岙窑址实施了抢救发掘,共发现窑炉遗迹2条,出土大批精美的越窑青瓷和窑具等遗物。
      东钱湖又称钱湖、万金湖,位于宁波城市以东,西距宁波市中心约15公里。湖之东南背靠青山,西北紧依平原,南北长约8.5公里,东西宽约6.5公里,水域面积约22平方公里,为浙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素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之美誉。优越的自然环境、富饶的瓷业资源和便捷的水运交通,为古代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东钱湖窑场也因此成为历史上越窑青瓷的三大生产中心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东钱湖周边已发现东汉至唐宋时期越窑青瓷窑址不下55处,沿湖遍布众多的窑区,如栎斜的玉缸山、郭家峙、郭童岙、韩岭、马山、上水、窑岙、下水、官驿河头、蛇山等。2007 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曾抢救发掘过郭童岙窑址群,共清理龙窑8条、砖瓦窑3座,出土各类青瓷器物和窑具标本数千件(套),相关成果已形成《郭童岙——越窑遗址发掘报告》并正式出版。
      本次发掘共清理出龙窑2条,均位于上水岙缓坡凹处,地层堆积较浅。因遭破坏,发掘时仅见有窑场的烧成区——窑炉遗迹,而备料区、成形区、上釉区、存储区等作坊遗迹和配套设施已被早期平整农田和修筑沙山公路时损毁。窑炉遗迹均为依山而建的龙窑,砖砌而成。2条窑炉窑头部分皆保存较好,但中段均遭破坏。
      一号窑炉窑尾部分已被破坏,二号窑炉窑尾尚存。每条窑炉从窑头由南往北收缩的3处火膛遗迹看,应是同一窑炉的三次重修再利用,每条窑炉系不同时期的3座窑,共6座窑。

 
      一号窑炉                                                      二号窑炉
      以二号窑炉为例:呈东南-西北向,方向346°,坡度15°~17°,全长41.8米,宽1.9~2.2米。保留有窑头、窑床、窑壁、窑门、排烟室等部分。窑头结构同一号窑炉一致,也是同一窑炉的三次修建改建,应是不同时期的3座窑,分别编号为Y4~Y6。三处火膛均呈半椭圆形,其中Y4的火膛底部烧结面为Y5的窑前操作面,Y5的火膛底部烧结面为Y6的窑前操作面,故在年代上,Y4应早于Y5,Y5则早于Y6。

 
二号窑炉窑尾
      从发掘情况看,Y4仅保留有火膛和窑前操作面。火膛进深1.4米,宽2.5米,残高0.56 米,火门宽0.6米。窑前操作面呈椭圆形,底有黑色炭灰土,直径约2.3米;Y5则仅存火膛底烧结面部分,火膛进深1.6米,宽2.1米,残高0.5米,火门宽0.6米;Y6保存状况较好,现存火膛、窑床、窑壁、窑门、排烟室等。火膛进深1.5米,内宽1.6米,残高0.5米。火门宽0.48米。窑床长35米,内宽约1.6~1.95米。窑壁由土坯砖砌成,壁宽0.15米。窑室西侧保留3处残窑门,外撇呈“八”字形,门宽约0.5米,间隔2.4~2.8米。窑顶已坍塌,塌砖杂乱。窑尾保留有排烟室隔墙和窑顶砖倒塌的痕迹,排烟室进深约0.7米,内宽1.9米,隔墙底部规整摆放束腰形垫具,间隔0.2米形成烟道。
      出土遗物数量丰富,并具有以下七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种类丰富,主要见有碗、盘、杯、盏、盏托、盒、罐、壶、钵、香薰、瓶、套盒、水盂、枕、洗、砚台、五管灯、唾盂等越窑青瓷产品和各式匣钵、垫圈、复合型垫具等窑具;二是造型别致,部分器型少见,如越窑青瓷花口尊和镂雕凤纹、龙纹香熏等;三是工艺繁复,刻划花、浅浮雕、镂雕、堆塑等手法大量运用,使器物呈现出多层次的立体浮雕感;四是纹饰精美,既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