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龙泉窑考古新进展
2019/3/18 17:30:54
龙泉是一个县级市,目前隶属于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东接云和、景宁县,南毗庆元县,北邻遂昌、松阳县,西与福建省浦城县交界,是温州、丽水进入闽赣两省的通道之一,自古为闽、浙、赣毗邻地区商业重镇,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
龙泉窑窑址分布,以浙江省龙泉市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龙泉市境内的窑址可分成龙泉东区与龙泉南区两大部分,以龙泉南区为核心。龙泉东区主要位于龙泉东部紧水滩水库周边,窑址数量庞大,约有200多处窑址,20世纪70-80年代因配合紧水滩水库建设而做过大规模的发掘,面貌相对比较清晰,但这一窑址群时代相对较晚,以元代晚期与明代为主,质量较差,基本为外销瓷器,不能代表龙泉窑的技术水平与基本面貌。
龙泉南区以大窑为核心。大窑龙泉窑遗址位于龙泉市南40公里处的琉华山下大窑村一带,明代以前称“琉田”,是龙泉窑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故而统称为“龙泉窑”。大窑龙泉窑遗址跨龙泉、庆元两县,包括今龙泉市小梅镇、查田镇、庆元县竹口镇境内的大窑、金村、石隆、溪口四大片区,有窑址约160处。金村窑址群位于龙泉南区的最南端。
一、龙泉窑考古历程
20世纪20年代开始,陈万里先生走出书斋,对浙江的瓷窑址进行实地调查。陈先生迈出的这一步,不仅使其完成了从传统文人向近代考古学者的蜕变,同时亦拉开了近现代瓷窑址考古的大幕,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1928年开始,陈万里先生八次对龙泉窑进行考古调查,在实地考察时对包括哥窑在内的龙泉窑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思考。而正式的考古工作则要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
龙泉地区正式的考古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一)龙泉东区配合紧水滩水库建设而进行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紧水滩水库建设工程三起三落,因此龙泉东区的考古工作亦随之起伏。最早于1958年初夏对龙泉东区及紧水滩水库淹没区进行实地调查,共确定窑址计75处;1974年4-6月进行第二次调查,窑址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达到了108处,其中大部分窑址均在水库淹没区内;1980年第三次调查,窑址总数翻了一番多,达到了218处,这也是目前对东区最为详细的调查与最大的窑址数量。在对龙泉东区的调查过程中,1959年在丽水市区范围内发现了保定与吕步坑窑址。
1979年至1983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共同组成紧水滩工程考古队,分组、分地区地对水库淹没区内的古窑址进行调查、发掘,主要有山头窑、大白岸、安仁口、安福、上严儿村和源口林场等窑址[1]。
这一时期的成果多数以简报的形式及时发表,主要有《浙江龙泉青瓷山头窑发掘的主要收获》《山头窑与大白岸——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之一》《浙江龙泉市安福龙泉窑址发掘简报》《浙江龙泉安仁口古瓷窑址发掘报告》《汽水处龙泉青瓷上严儿村发掘报告》等。后来浙江组经手发掘的山头窑、大白岸和源口林场三个窑址群集结成《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于200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龙泉窑第一部分正式的大型考古发掘报告[2]。它对紧水滩水库主要发掘所得进行了系统阐述。龙泉东区的考古发掘表明,东区的产品质量略次于南区,且主要的生产时间为元末到明代中期,不能全面反映龙泉窑的发展序列和工艺成就。
紧水滩水库的发掘工作,对于中国陶瓷考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81年,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在杭州召开,青瓷窑址第一次成为大会的主题之一,在大会上,苏秉琦先生提出紧水滩水库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一个新兴学科分支——陶瓷窑考古大规模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