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窑的守望———吉州窑遗址保护工程纪实
2015/1/23 21:57:22

一座城,看沧桑巨变;一座窑,见文明传承。
往事千年。吉州窑作为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曾经无比绚丽地见证了吉安乃至江西文化尤其是陶瓷文化的辉煌和荣耀。“先有吉州窑,后有景德镇”誉走四方。
曾几何时,这里曾经的喧嚣与繁华落幕,24座古窑包开始沉睡,一塔一观,成为这里最安静的注脚。惜别往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吹进吉安大地,本着对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吉安市县两级政府将庐陵文化传承之笔,点醒了这座沉寂千年的世界现存最大的古窑包遗址群,吉州窑再次唱响千年古窑绕梁之音……
古窑新貌——保护与旅游相融,千年古窑掀开“面纱”
是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了如此灿烂的文明,是什么样的环境为吉州窑的发展提供了如此良好的氛围?
走进吉州窑。伫立东昌宋街——一条长1800米的仿古街,看木格窗棂、飞檐翘角、青砖黛瓦,仍能感觉到无所不在的陶都遗风。那些闪烁着艺术华彩的陶器在心头倏忽而至,仿佛又听见了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吆喝声,重现古镇当年“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的繁荣景象。
永和镇西侧两公里,24座古窑包如岗似岭,分布其间。遗址内窑包、窑床与寺塔、道观、亭榭、取土而成的池塘等交织在一起,水光山色,相映成趣。
如今,我们的肉眼凡胎已无法看到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当年踏着匣钵和窑砖铺成各种图案的小道游历时的洒脱,但此时络绎不绝的游人却给予了这里最动人的诠释。
地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百姓的精神家园。“面对祖先馈赠的财富瑰宝和生动的文化表情,我们庐陵人更当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大力度种植延续优秀地域文化。”市委书记王萍在一则文化手札中这样写道。
正是这种自觉与担当,市县两级政府“难为而为之”,于2011年底启动并倾力建设吉州窑遗址保护工程,涵盖吉州窑博物馆、吉州窑遗址公园、考古研究中心、陶艺展示中心、东昌宋街改造及环境整治等建设,既恢复宋元吉州陶瓷盛景,又增添一处旅游佳地。
漫步吉州窑博物馆,仿佛走进了宋元社会的历史画卷。整个建筑屋面像错落有致的窑包和不规则的窑棚,墙体上排列整齐的小窗口就像是观火口。“吉安望邑”、“古镇永和”、“千年窑火”、“抟土成器”、“器行天下”等8个展区,形象再现了千年吉州窑陶瓷历史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吉州窑专题博物馆。
吉州窑遗址公园,整个景区的核心区。走过高耸巍峨的牌坊式大门,婀娜多姿的永和湖像玉带一样呈现在人们面前。吉州陶苑、陶冶坊、清都观、舒翁轩、环秀轩、本觉寺塔、龙窑,各成情趣,错落其间,散尽了历史的云烟,铺开了清晰画卷,让人心扉沉浸在陶瓷文化的脉脉流韵中。
在吉州窑陶艺展示中心,不时可见游客在其中体验互动。洁白的瓷土在辘轳车上欢快地旋转,灵巧的双手在瓷土上弹拨着美妙的旋律,就在这千年不息的韵律中,一只只充满生气的碗、盘、杯、瓶出现在眼前。在鼎盛时期,吉州窑曾聚集窑工10万之众。然而,不断流逝的时光将吉州窑定格,吉州窑陶瓷烧造艺人们早已化作烟尘,但那些完整保留下来的陶瓷精品却获得了永恒。“为守望这千年的文化,我们主要坚守了两个字:一个是‘减’,做减法建设,规划所有项目,都得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所有规划外项目,一律外迁;另一个是‘古’,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尽力恢复宋元古风。”县委书记刘洪说。少少两个字,“减”出了恒久,“古”出了风韵。
古今交融——保护与镇区相促,千年古镇焕发新姿
自吉州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