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与景德镇御窑厂
2017/2/13 12:12:08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从1934年10月到1937年10月,陈毅领导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坚持了长达3年极其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陈毅没有参加长征,留下打游击,历经凶险,终能化险为夷,也有幸莅临景德镇御窑厂。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的军部在湖北武汉成立,于1938年1月6日迁到江西南昌,后又移到皖南岩寺。后中共中央又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简称“军分会”),任命项英为东南分局书记兼军分会书记,任命陈毅为军分会副书记。这下陈毅更忙了,因为陈毅要负责改编分散在各地的红军和游击队,所以他就须要到各地,包括皖赣边境传达中央指示,做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动员他们服从大局,团结抗日。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陈毅踏访了景德镇御窑厂。1937年11月,陈毅以中央代表身份,由李步新(1907年生,上饶人,曾任皖赣特委会副书记兼红军独立营政委、中组部副部长等职)等陪同从南昌到了景德镇。
      同年11月的某个晴朗的下午,陈毅到御窑厂非常专注地观赏一场篮球比赛。陈毅高大健壮,身着灰布军装,只是太阳把他的脸晒得有些黑。篮球比赛没彻底看完,陈毅就走进了篮球场旁边的陶业管理局办公楼。
      在陶业管理局会议室,陈毅与局里部分工作人员和陶业养成所学员等进行了座谈。与会人员纷纷发言,问得最多的是“这场反对侵略的抗日战争前景如何?”“国共两党二次合作,统一战线会怎样发展?”“能否让我们去延安?”等等。陈毅都一一作了明确乐观又不乏幽默的回答,众人感觉振聋发聩、茅塞顿开,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位于景德镇瑶里的陈毅故居
      陈毅在景德镇逗留了两天左右,并为景德镇的李清泉、熊振作、潘琪、李汉雄、袁旭、戴选修、凌菲、徐上庸、潘启琦等13名热血青年亲笔写了参军介绍信。这十三人拿着这封大首长的介绍信,激动万分,豪情满怀,在1938年的春节前徒步到景德镇东北方100多里的瑶里,参加了红军游击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在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同志亲自指导下,已集中在舍灰山周围各支游击队分批下山,转移到瑶里(今瑶里乡政府驻地)进行整训改编,编入了新四军第一支队三团三营,开赴抗日前线。为了处理改编后若干善后事宜和军民联系,在瑶里设立了“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
      陈毅于1937年12月初到了瑶里,后到了休宁县商山乡长岭村。皖赣特委警队侦查排长邹志成随即赶到长岭村,于同年12月12日将陈毅接到了祁门县祁红乡的舍会山。陈毅在舍会山参加了皖赣特委负责人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指示精神。舍会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皖赣特委活动中心,亦是著名的“舍会山谈判”所在地,现已被评定为黄山市和祁门县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宏毅祠是吴家祠堂的分祠,是吴氏分支进行祭祀祖先和从事其他宗族活动的地方。一九三八年初,参加瑶里新四军改编的红军游击队曾驻扎在这里,进行文化和纪律教育。
      第二次是1938年2月初,陈毅又来景德镇。当时,共产党朱辉调到景德镇,负责主持新四军第一支驻景德镇办事处的工作,故而接待了陈毅,并安排陈毅会见了景德镇的国民党官员,包括国民党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查专员酆景福、浮梁县党部书记长、县长等,协商了皖赣边红军游击队集中到瑶里改编的有关事宜。之后,景德镇国民党派人、派交通工具护送陈毅、朱辉等到瑶里,指导红军游击队的改编。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