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薪火相传的古窑
2013/10/12 12:06:34

  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在2005年以2.3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震惊了全世界。许多人都知道,这件天价元青花,就是在景德镇烧制而成的。如今,来到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人们会惊喜地发现,这里修复和复建了宋代的龙窑、元代的馒头窑、明代的葫芦窑和清代的镇窑。
  谈起复建这些古窑的初衷,古窑民俗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感慨地说,复建古窑只是迈出第一步,接下来进行的复烧更为重要。这样做,不仅保存了古窑的物质形体,而且恢复了传统的制瓷技艺,这就使得陶瓷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得到有效地保护,使静态的古窑遗址变成有生命的活态文化景观。
  瓷器之成 窑火是赖
  景德镇瓷业归纳起来有烧、做两大行,清代督陶官唐英说过一句话:“瓷器之成,窑火是赖”。瓷器制作成功,要依靠窑火,瓷器好不好就是一把火。烧炼需要窑炉,没有窑炉、没有燃料、没有技艺这几大要素,也就出不来享誉世界的瓷器。所以说,景德镇窑炉发展的脉络,直接反映了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史。
  景德镇自古以来以瓷为业,“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成为立镇之本。然而,在现代陶瓷工业发达的今天,景德镇引以为豪的古老烧制技艺正在濒临消亡。如何保护和传承景德镇传统优秀的陶瓷烧制技艺,成为一个艰巨而又迫在眉睫的课题。
  走进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5A级景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首先看到的是清代镇窑。它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是目前景德镇仅存的一座保持镇窑原貌的柴窑。1995年以前,这里一直维持正常烧炼生产,窑火熊熊燃烧了几百年。镇窑为中国传统陶瓷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瓷窑,由于历史上景德镇烧窑的主要燃料是松木,所以也叫“柴窑”;又由于这种类型的窑是明末清初景德镇的首创,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的清代镇窑由于长年停烧,窑体出现裂缝等损伤,在2009年8月,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组织传统老艺人挛窑,修复了这座镇窑。镇窑窑场占地约800平方米,房长40余米,宽19米,分上下二层,窑体呈鸭蛋形,俗称鸭蛋窑。窑体长18米,高5.6米,烟囱高16米。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
  经过复建的镇窑在2009年点火复烧,一切烧窑工艺完全按照清代时期的模式进行。在烧制期间,窑工需要不间断地加柴,用一双“火眼金睛”观测窑膛温度,掌控火候。窑里不同窑位温度不一样,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中、低温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是目前任何现代窑炉都做不到的。镇窑点火复烧获得成功,荣获“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吉尼斯世界纪录。负责挛窑的余云山老师傅说,如果这座古窑再不复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就有可能失传。
  陈武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瓷窑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追溯历史,景德镇的窑系没有发生过断代的情况,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史记录下了完整的中国窑系发展过程。因此,有必要将景德镇乃至全国的窑系理顺清晰,让世人知道,陶瓷文化与瓷窑文化是紧密相连、割舍不断的。
  “瓷器的魂不仅体现在瓷器的外形上,同时还体现在瓷器的精气神上,而这个精气神依托的就是窑炉。”陈武平说:“近几年,古窑民俗博览区一直在致力于恢复景德镇历代古瓷窑,从清朝到明朝再到元朝、宋朝,一步步积累经验,追溯下去。我们沿着窑系的发展足迹,将历代瓷窑倒着往回烧:2009年10月19日,清代镇窑成功复烧;2011年10月19日,明代葫芦窑成功复烧;2011年10月20日,元代馒头窑成功复烧;2012年10月19日,宋代龙窑成功复烧。我们把景德镇的古窑恢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