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唤醒青花古窑的记忆
2014/4/2 13:33:28
精美瓷器的背后是土与火的传奇,同和山致对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总体设计是一次中国瓷文化与艺术的历史使命设计,使其从简单的陶瓷生产地转化为陶瓷文明的朝圣地、陶瓷艺术的坐标点以及陶瓷生活乐园。既是因地取材的典型,又是一次材料和工艺的升华与蜕变。
同和山致团队在设计时特意取古窑环境为原型,摒弃寻常的复制陈列展示,运用画框的视觉手法,以二维和三维的搭配,诠释古窑烧制瓷器的整个过程。
室内的仿古设计也是整体包装的一部分
制瓷业可能是传统手工业中流传至今最能传达手工情结的一种,在大工业化的今天,从块块瓷石到件件精美的瓷器,流淌在这些制瓷老匠人手里的不仅是被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程序,更珍贵的是一种人们对手工情结的眷恋。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以下简称“古窑博览区”)位于江西景德镇瓷都大道古窑路1号,占地87公顷。沿着碎瓷片铺成的小路前行,粉墙黛瓦、飞檐戗角的江南仿古建筑,展示着庞大规模的、完整复杂的古瓷业体系。在古老坯房里,时间仿佛静止,恍惚间会以为自己走错了年代。然而两年前,这里还因为地处南方雨水较多地区,积水、滑坡、土地流失比较严重,大部分地块处于空置状态,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为零。2011年底,古窑博览区委托北京同和山致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和山致”)对区域内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开始了对古窑博览区千年古瓷文化的脉络梳理。
不断代的大局设计
经过勘察,同和山致团队发现,古窑博览区内保留了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风火仙师庙等古迹,以及数量可观的出土文物及陶瓷碎片。项目负责人王超介绍,设计古窑博览区的总体目标是充分挖掘、展现陶瓷与古窑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创新手段表达,运用现代人善于接受的方式来阐述历史和艺术,使陶瓷文化与艺术形成新传承、不断代。
“观窑之貌,呈瓷之彩,亦窑亦瓷”,同和山致团队在设计时特意取古窑环境为原型,摒弃复制陈列展示,运用画框的视觉手法,以二维和三维的搭配,诠释古窑烧制瓷器的整个过程。项目主要设计师孙杰把这种设计手法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空间功能转变,即把传统手工作坊、古窑做新的解读,挖掘空间使用特点,结合新功能需求,使其向新休闲空间转变;二是注重生态地域风格,吸收历史、地域、民俗建筑景观特色,充分运用地域性生态材料,结合人的需求,创造以人为本的舒适空间。
以这种标准作为总体原则,古窑博览区内的制瓷作坊没有任何现代工业的痕迹,能够让制瓷艺人现场展示完整的制瓷古法。独特的瓷业习俗、古代工业建筑布局和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一一再现,唤醒了千年瓷都对昔日辉煌的记忆。
规划后的古窑博览区由历代古窑展示区、陶瓷民俗展示区、水岸前街创意休憩区、“瓷生一日”艺术休闲区(建设中)和入口服务区五大功能区构成,历代古窑展示区内有古代制瓷作坊、古老制瓷生产线、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风火仙师庙、瓷行等景点,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瓷业建筑,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以及传统名瓷精品;陶瓷民俗展示区以12栋明、清时期古建筑为中心的民俗景区内有陶瓷民俗陈列、天后宫、瓷碑长廊、水上舞台瓷乐演奏等景观;水岸前街创意休憩区内有“昌南问瓷”“木瓷前缘”等瓷文化创意休闲景观;建设中的“瓷生一日”艺术休闲区有瓷尚艺术馆、瓷尚休闲馆等内容。
废弃材料“窑”身变宝
“窑变”原为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自然变化,在设计规划中,同和山致团队把“窑变”理念融入空间,引申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