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繁昌骆冲窑或为古代官窑源头
2014/10/21 21:23:29

  继今夏柯家冲窑大规模考古发掘之后,繁昌窑又一重要窑址骆冲窑发掘日前取得重大进展。考古人员在骆冲窑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造型规整、品质优越的青白瓷制品和“高档”窑具,还在窑址周围发现了规格较高的古建筑遗迹,至少有4条重要线索表明,骆冲窑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专家分析,它不仅仅是我国南方最早烧制白瓷、青白瓷的窑场之一,还很可能是专门烧制贡瓷的瓷器工场,是我国古代官窑的源头。
  ◎线索:“白富美”瓷器
  这里可能曾产皇家贡瓷
  骆冲窑是南方地区典型的“龙窑”。经过蜿蜒的山路,爬上山坡,一座“龙窑”遗址跃然眼前。窑头在下窑尾在上,仿佛一条长龙沿山坡俯冲而下。骆冲窑目前残长26.4米,窑尾最宽处2.6米。不过由于窑头部分在早年遭到破坏,因此专家认为,原先的骆冲窑规模可能更大。
  在考古遗址现场,不时能看到土中夹杂着细小的瓷器和用来装烧瓷器的匣钵碎片。别看瓷片细小,但仔细打量,依然能看出其胎质细腻、色泽莹润。现场考古发掘负责人之一、繁昌县博物馆副馆长汪发志介绍,这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碗、盘、碟、盏、香盒、粉盒等各种青白瓷器物。虽然瓷器类型大致相同,但比起柯家冲窑,骆冲窑不少瓷器的变化更为丰富。另外,骆冲窑不少瓷器胎质更为细腻,釉色偏白,大部分瓷器的施釉一直到圈足,少数产品达到满釉,圈足和口沿也都经过细致的处理,应该说更加精致。
  在骆冲窑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瓷枕、武士俑等。除了生活用品,还有更丰富的陈设用品,这也说明骆冲窑产品的“市场定位”与柯家冲窑可能不同,或许就是一个定位上层社会、专烧“高档货”的窑炉。
  中科大教授张居中,也是柯家冲窑1号龙窑的发掘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南京的“南唐二陵”是南唐先主李弁的钦陵和他的儿子李璟的顺陵,在那里就曾经出土过繁昌窑瓷器。这说明南唐时期就已经有繁昌窑出产的瓷器,根据骆冲窑产品的精致程度,很可能就是骆冲窑出产,骆冲窑很可能是一座烧制皇家贡瓷的工场。
  ◎线索:“格子间”窑室
  或为我国最早分室“龙窑”
  相对于柯家冲窑已经发掘的两座龙窑,考古专家在骆冲窑窑炉遗址发现四道明显的隔墙。这些隔墙把整个窑炉分为五段,每段长4~6米不等,每段窑室都有一道侧门。
  汪发志介绍,根据骆冲窑窑炉墙砖的烧结程度及瓷器的烧成状况判断,窑炉中隔断设施的采用应该是为了提高瓷器的烧成温度、烧制出更精美的瓷器。这种隔断设施的采用,其结构已经属于分室龙窑的范畴。
  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刻有“淳化”年号的匣钵,这为繁昌窑的时代判断提供了信息。骆冲窑出土的喇叭形支座、碗形匣钵也都是唐、五代时期流行的窑具。根据这些发现,考古人员分析,骆冲窑主要烧造于北宋早期,其始烧时代有可能会上溯至五代末、北宋初期。
  如果骆冲窑的始烧时代追溯至五代,瓷窑考古专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沈岳明认为,那骆冲窑很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分室“龙窑”。
  ◎线索:“一次性”窑具
  工艺类似神秘“秘色瓷”
  在对出土瓷器和窑具的分析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在繁昌窑制瓷过程中,会将制好的瓷坯装入一个容器,放入窑炉中烧制,这种容器就是匣钵。在繁昌窑,一个匣钵装烧一件瓷器的“一钵一器”方法已经广泛采用,也保证繁昌窑出产瓷器的较高品质。匣钵一般采用粗糙的材料制成,但在骆冲窑,考古人员发现的匣钵不仅质地优良,有一些还通体施釉,与众不同。
  沈岳明介绍,骆冲窑匣钵的制作材料基本已经达到普通瓷器的用料水平。优质原料再加上匣钵施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