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代名窑:宣州窑
2015/3/12 0:08:02
“宣州窑”一词最早见于清代蓝浦著录的《景德镇陶录》。该书对宣州窑的起源情况记载不详,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古宣州窑作为史料中记载的著名窑场,同全国其他窑场一样,都是以州治命的。以州治命名窑场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此一命名惯例一直延续到两宋时期,而在此前后都未见有此例。大量的考古发掘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事实。考古资料表明以州命名的窑场可在其州治境内任何一地。
宣州窑既是州级窑场,按命名法则推论,显然其不会晚于宋。关于这一点,笔者在第二次考察东门渡窑遗址时,采集到刻有“宣州官窑”楷书款识标本壹片,从残片标本形制上分析,应为罐类器物,标本显然是五代晚期产品。目前国内仅存的十余片标本中,最晚的尚在北宋,由此可以认定宣州窑创烧时代是在北宋之前并可能到唐代,而绝不会晚至元代或元代之后。
宣州窑作为皖南地区一代名窑,它不可能只是单一窑场,而应是一群窑。只有这样才符合州级窑场的命名关系并与之相对称。而皖南地区众多窑址,都与宣州窑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它们归类进行综合研究,对于了解宣州窑的发展历史,确定宣州窑的历史地位,是我们今天研究宣州窑的根本目的所在。
数千年来,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逐步掌握了烧造陶瓷技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对陶瓷需求量的增加,使制陶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规模。进入青铜文化时期后,它与冶铸业同时并存和发展,相互取之所长,互为补充,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
皖南古代地处吴越,这里所生产的瓷器,无论在工艺、造型、釉彩、装饰方法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吴越文化特征,因此陶瓷考古将这里的瓷器产品统称为越窑系。
自唐末以来,由于国内连年战乱,导致了历史上北方民众的南迁。在考察瓷窑址的同时,我注意走访了窑址附近的村民,从中了解到东门渡、琴溪、窑头岭、骆冲等地有相当一部分村民系北方迁居于此。北方移民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北方的民俗文化,更重要的是将北方制陶技术也带到了这一地区,因此出现了自唐代到两宋期间,这一地区的瓷器在釉彩装饰上流露出北方瓷釉装饰上的特征。在此漫长的时间里,所产生瓷器既具南方制瓷的细腻作风,又具北方瓷釉装饰方法上的粗犷特点。这一延续发展的制瓷工艺,后人对它进行断代,提供了较为详尽的实物资料,也是区别于其他窑场产品的明显标志。
古宣州境内多山水,地域内长江、青弋江、水阳江等江河构成了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此地的崇山峻岭中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瓷石和粘土等制瓷必需资源,富足的燃料为烧造陶瓷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政治上的相对稳定和经济上的繁荣等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促使制瓷业蓬勃发展。宣州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创烧的。它的兴起很快发展为皖南地区诸窑,这是历史发展所致,也是商贸经济持续发展之必需,作为江南地区的宣州窑被载入了中国陶瓷史册。
笔者近年来通过对古宣州境内窑址的十余次考察论证,对各窑之间的渊源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东门渡窑最早发源之一
(以下简称东门渡)。《宣城县志》(乾隆版)中的“符里镇”要下注:“於窑旁置铁符,断自符以东可陶。今窑皆出铁符之东……”。东门渡窑位于芜湖县东北面的花桥乡境内,距离县城19.5公里。窑址坐落在水阳江南岸,与宣州市水阳镇隔江相望。遗址散布在营盘山、康王山、蛤蟆地、小竹园、宝塔山等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器型有碗、碟、壶、罐、缸类器以及少量的动物、人物和明器等。该窑烧瓷所用原料均采自当地盛产的赭红色粘土。器物烧制温度在900~1100度之间。胎体厚重,制作粗糙。胎质中含大小不等的气泡。底足大部分为饼型足,足底内凹,少见圈足器。产品施挂半釉,釉色分酱黑、酱黄二种,剥釉现象严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