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宣州窑”的探索之路
2017/8/2 17:03:38
追踪考究一个古代窑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多、领域广,非仅靠单纯的窑址挖掘考古可解决,要从社会、风俗、文化艺术等史料文献中寻找线索,关注墓葬考古和大众考古的其他出土素材,在存世各类遗存中探求踪影,如许多学者研究宣州白瓷就结合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器物作为考古类型学的参考辅佐。固然要本着王国维的地下材料+纸上材料的二重证据原则,更要有傅斯年先生提倡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考究精神,甚至要有顾颉刚先生的疑古精神,重视对传世文本自身可靠性、指向性的稽查。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中的疑似白瓷或青白瓷壶注和台盏
古陶瓷爱好者们近年关注“宣州窑”,主要由来于对风格类似湖南长沙铜官窑的安徽地区所出的唐代青釉点褐彩产品、对传说中五代南唐白瓷“贡瓷”及“宣州官窑”的好奇,譬如已发现的带有“宣州官窑”款记的出土陶瓷,质量粗陋不堪,连众多已知中古时期民窑的普通质量都不如,到底是什么性质和用途?业界人士在甄别安徽地区非窑址出土的许多白瓷青白瓷类器物时,包括南京地区南唐二陵所出的白瓷,每多有产地来历的争议。如1977年繁昌县新港镇出土宋繁昌窑凤首执壶,类似风格、特征器物在国内考古属于广东西村窑出口东南亚的标志性产品之一,而繁昌本土窑址考古却尚无同类的有力出土证据支撑。又如安徽省博的镇馆之器北宋青白釉加褐彩仙人吹笙执壶,到底产地为繁昌还是景德镇,身世也扑朔迷离,多年来官方屡改定性,争议不定。
北宋 青白釉仙人吹笙执壶 安徽省唯一瓷器类国宝 1994年宿松县东郊北宋天圣三年墓葬出土
该器为本人秋水堂旧藏,现藏浙江某地方博物馆 ,曾提名浙江省博评选“民间收藏十大藏品” ,其胸饰的蝴蝶结式贴塑手法,倒更多出现在北宋时期的繁昌窑青白釉器物上。
而且这些疑问,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中旬,曾任南京大审判五大法官之一的繁昌人葛召棠,解放后转任安徽省博物馆编审期间,老家繁昌县城郊区的遍地青白瓷瓷片,曾引起他强烈关注和追踪,惜后被打成右派冤死狱中,这个“葛召棠疑问”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新被关注。这些客观认知需求,也推动了古宣州窑探索的进程。
在包括体制学者和收藏家、业界行家等成份构成的猛虎论坛,群友们曾对某类既与北方定窑邢窑的白瓷产品不同,也与南方景德镇窑系为代表的青白瓷的典型特征有所差别的一些约五代左右的精细白瓷,提出疑似“宣州贡白瓷”等设想,众说纷纭。
似邢似定,又疑似南唐宣州贡白瓷的五代花口盘 秋水堂旧藏
我委托小宋利用业余时间,对古宣州地方史料、古陶瓷文献,近年的关联考古动态及业界一些主要观点,做个小结。经她细致刻苦的工作,乃有这篇精炼小文,并提出自己讨论意见,尤为难得。以供朋友们研究学习作导引,也为推动公共考古做微薄贡献。
在此,鄙人也响应学友们的本次讨论组织,提点浅陋之见,供业界方家、学者指伐:
个人认为,首先,这种探讨,须放置在一个相对明确的参照系里,才有意义。首先对“宣州窑”的概念和窑址进行勘定,立足考古材料和历史背景,分析特定地点和时期的产品的种类、工艺、胎釉、质量、生产目的、使用对象等综合因素,方有可能构建成熟的论证逻辑链和陶瓷史学模型,逐渐接近历史真相......
其次,在考证窑场的性质时,要对陶瓷史料和文献中的“官窑”概念,必须要有个清醒的历时性观念认识前提。五代时期的宣州“官窑”款式所关涉的涵义,与陶瓷史泛指的“官窑”完整含义,即由官方设置、组织、管控生产的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