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釉下五彩发展纪实——宋、元时期窑址〈二〉
2017/2/20 16:18:05

      陶瓷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发现距今已有八千年的陶瓷历史,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物质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这种把柔软粘土,变成坚固的陶器,是一种质的变化,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的发明,也标志着新石器时代或野蛮时代的开始。
      在这几千年的陶瓷文明史中,在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封建社会的岁未中,有一个独具风格的陶瓷艺术诞生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世界,从创烧就御选皇宫,参评南洋劝业竞会,名声远在景瓷之上,出赛世界巴拿马万博盛会,与国酒茅台金奖题名,被西方学界称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红色官窑”、“国瓷”等等美誉!但在这众多美誉的背后,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方志士、一伙工匠的爱国史、血泪史、奋斗史,然而它几起几落、差点“昙花一现”,而又凤凰涅磐,浴火重生!他是什么了?它就是让世界“惊鸿一瞥”的醴陵窑釉下五彩瓷,让我们慢慢来听取背后的故事吧!
 
醴陵市黄獭嘴瓦子坳宋元青瓷窑址
 
醴陵市黄獭嘴瓦子坳宋元青瓷窑址地貌环境
 
醴陵市黄獭嘴白竹姚家井王树下宋元青瓷窑址
      醴陵窑的发展历史
      醴陵窑制瓷初史,没有史记的——宋、元醴陵窑
      醴陵窑从汉代烧制大规模的陶器,发展到隋唐到宋元时期以及后面的明代,好像一下子这时的醴陵窑就灰飞烟灭了,县内出土的一些宋元醴陵窑产品都认为是周边省市的窑口产品,并且醴陵一些史籍都没有记载醴陵在宋元时期就烧制陶瓷的历史,以往的史籍记载醴陵创烧高火性陶瓷的历史为清雍正七年,即1729年,广东兴宁移民廖仲威在沩山开设瓷厂,以手工拉坯,松柴为燃料,龙窑烧制,这是醴陵制瓷之始。所以,文博界及后人历来认定醴陵烧瓷的历史仅区区三四百年左右,直到2004年湖南文物考古人员在醴陵县内考古挖掘数处大规模的宋元制瓷窑址,据现有出土陶瓷文物,窑址多方考证,应为宋元时期。所以,醴陵窑制瓷从清雍正开始这项史实,今已完全证明,实则有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重大的史实错误了,据我初步的考证,应该是与醴陵这个历史所处重要的战略位置及当时所出现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见发展记实3期略有说明)。据2005年醴陵市博物馆最新的考古挖掘报告称:“在醴陵北乡黄獭嘴、八步桥、枫林市、官庄等地发现几处宋元时期的青白瓷窑址,并出土大量的青釉、青白釉、黑釉、花釉陶瓷文物残件,窑具、垫饼等陶瓷文物。”黄獭嘴焦源瓦子坳宋元青瓷窑址位于醴陵城北22公里的黄獭嘴镇焦源村何家塅组瓦子坳,窑址地处低矮的小山坡上,地表为灌木丛、油茶、松树及杉树等。窑区地面暴露大量青瓷碎片、匣钵、烧垫等遗物。主要有二处堆积,均厚约2米余,器型及纹饰主要有:刻(印、划)花青瓷碗、杯、碟、盏、盘及匣钵、印花模具等。器型小巧玲珑,灰胎居多,少数薄胎器,施影青釉,釉层薄而开细片。分布面积达16000平方米。枫林市唐家坳石桥马冲尾宋元青瓷窑址位于醴陵城北25公里的枫林市乡唐家坳村石桥组马冲尾。窑址地处该村一村民家屋基下及周围山上,附近有民房数栋,地表为灌木丛,土质为黑褐色砂性粘土,地面暴露大量青瓷碎片、匣钵等遗物。据村民反映在建房时挖出许多青瓷片,深约10米,不见窑床。主要器型及纹饰有:刻(印、划)花青瓷碗、碟及匣钵等。施釉及胎质与瓦子坳窑相同,可见为同一时代之窑址。分布面积约60000平方米。 
醴陵枫林市唐家坳马冲尾宋元青瓷窑址
 
醴陵枫林市唐家坳马冲尾宋元青瓷窑址地貌环境
 
醴陵唐家坳村李家弄窑址考古挖掘现场
      有了上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