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窑址不是件轻松事
2010/9/3 21:53:56

  丽阳窑址此次申报的类别是古遗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建新对丽阳窑址申报持理性对待态度。他认为,丽阳窑址已经具备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但一切还需等待评审结果。
    2005年的丽阳窑址发掘,曾纳入《2005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同年入围《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围绕这两座古窑址展开的一系列保护工作,却从未停止过。
        “现在还说不准”
    9月1日上午,江建新终于腾出了时间接受采访。
    “申报过程通常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可能一年,也可能两年三年。全国每年有那么多考古发现,要从中遴选出国字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采访一开始,江建新以此作答。
    作为丽阳窑址考古发掘的参与者之一,江建新对丽阳窑址的国家级申报也给予很高关注。2010年8月3日上午,当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在丽阳窑址实地考察时,他作为景德镇方面派出的考古专家全程陪同,并逐一进行讲解。
    “专家组由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栾丰实、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健、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水涛组成,他们受国家文物局委派,此次到景德镇考察丽阳窑址,其实是整个考察行程的一部分,所以当天在丽阳窑址只停留了半天。”按照江建新的介绍,三位考古专家当天在遗址现场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都是国内考古界的权威专家,所以对现场的火膛、窑床、窑室都看得很认真,也很仔细。”“不过,现在说申报结果还太早!”江建新以严谨的口吻说道。
   
从偶然发现到主动挖掘
    沉睡地下数百年的丽阳窑址被发现,其实纯属偶然。
    丽阳窑址背靠碓臼山和瓷器山,曾盛产松木杂木,是烧制瓷器必不可少的燃料,昌江河水依山流过,四季水源充足,为瓷器的淘洗、烧制以及运输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茅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可见,当时这一带水上运输的繁忙。
    丽阳窑址设计在彭家村和丽阳两个自然村,常住人口308户、1380人,居民以种粮、种菜和种甘蔗为主,一条村级水泥路向东通往320国道和景德镇市区,向南则可通过摆渡抵达洪家村。
    尽管在民间早就有传闻,距离景德镇市区西南21公里的丽阳乡境内有古代瓷窑,但具体位置在哪里一直是个谜。这个谜直到2004年12月22日才得以解开。
    对丽阳乡来说,2004年12月22日绝对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这一天,乡里来了几位陌生人,他们    没有在乡政府逗留,而是直奔附近的一处矮山坡。后来村民们才得知,这里发现了两个古代的瓷窑遗址!据说,当时,有村民在田间劳作时,偶然挖到了几块破瓷片,后来经在御窑厂考古的文物专家现场考证,才终于使古窑址重见天日。
    “2005年7月20日,由国家、省、市考古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这里进行了主动挖掘。”江建新介绍说,与以往抢救性挖掘不同,主动挖掘更注重对遗物和实物的年代和历史认定,更强调系统、全面挖掘,也是揭示遗址历史背景、文物价值以及历史地位的重要手段,“丽阳窑址也正是具备考古多重价值,才引起了国内考古界的高度关注。”
保存完整很罕见
    “碓臼山元代龙窑形制比较特殊,它的斜长只有24.2米,比一般的龙窑短,火膛较大较深,窑炉左右两壁外弧,窑壁近火膛处微内缩,尾部砌成圆弧形且没有龙窑常见的排烟孔等设施,这几点都是明代葫芦窑的典型特征,因为也可以把它看作是龙窑向葫芦窑过渡的雏形,这在陶瓷发展史上肯定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江建新认为,丽阳窑址的发现,说明元末明初景德镇地区的仿哥窑和仿龙泉窑的技术水平和烧制质量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或许是当时哥窑和龙泉窑日渐萧条的一个印证。
    在谈到丽阳这两座瓷窑时,江建新认为,这是目前景德镇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民窑,而之前发现的御窑厂和湖田窑,因为历代人为盗挖,已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