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协会主席马国强:印象李明
2015/5/18 11:59:08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马国强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明
      在我的印象中,钧瓷、汝瓷、官瓷在宋代是只做器物不做人物的。在我的感觉中,当下的社会审美取向,好像对钧瓷的品评只有窑变而不太讲究造型。尽管现在钧、汝、官也做了些人物,但就我所见而言,大部分或匠心太重,或停留在表象的克隆复制上,真正意义上的陶瓷艺术原创作品却甚少。
      初见李明,欣赏他的钟馗八件、达摩面壁,乃至孔子、关公等钧、汝、官陶瓷作品,他以钧、汝、官为载体,创烧了如此之多的陶瓷艺术原创作品,顿觉眼前一亮,不解之下相问,这才知道他早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师从中国陶艺界的泰斗周国桢教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明雕塑作品《达摩哺雀尊》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所喜之下再问,方知其出生在艺术之家,其父李智先生是少林禅画高手,国画界的“少林李智”在河南名声甚隆,还与笔者有多年的同道之谊。
      在国际艺术界,陶艺是一项重要的艺术门类,广受追捧。作为河南省专业文化艺术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我一直寄望河南陶艺家能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奋起直追,以告慰先祖、以无愧先祖留在中州大地上的钧瓷、汝瓷、官瓷等陶艺工艺与材料载体。
      我们的工艺与材料罕世难匹,我们的思想与理念却不尽如人意。 
      看到李明的作品,我为河南的现代陶艺队伍跃出如此一匹黑马而高兴。
      在国际上,今天的陶艺是个很热门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几千年前陶艺就成了皇家贵族热爱的艺术。在秦始皇陵、汉墓、唐三彩中,都有造型美轮美奂的人物俑。在唐代,“塑圣”杨惠之则与“画圣”吴道子并驾齐驱,两人同师张僧笔法,其后杨惠之以泥创制人物、神像雕塑,在当时就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神笔路”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人物雕塑向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门类。宋元之际,人文画兴起,写意大兴其道,但雕塑转身不畅,流于匠人之手,成为匠作之物,其与中国文人倡导的艺术精神是割裂了的。我认为“塑圣”杨惠之与“画圣”吴道子能够并驾齐驱,一个重要因缘,当是他们同师张僧笔法。
      李明的作品之所以引起我的兴趣,大概源于他巧妙地将几种对比手法融汇于其创作之中:面部手部的写实与形体的团块夸张写意的对比:胡须的枯涩与服饰的光润的对比;窑变的华丽与泥胎本色的对比。这些对比使李明的这批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工艺钧瓷而更接近于艺术原创。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明作品《达摩面壁尊》
      我期望李明先生在陶艺创作中既要汲取西方营养,也要延续中国传统,更应研习中国画特别是写意人物的笔法。只有这样,才能闯出自己的风格,使自己的原创陶艺作品深具中国思想与东方精神,才能走出中国,立于世界陶艺之林。
      当然,李明先生是陶瓷雕塑的学府北辰——景德镇陶瓷学院78级的素描高手,其父李智是禅画写意人物大家,他已然自觉不自觉地将中国写意人物的笔法融人了自己的陶艺作品。
      写下这些,我只是希望李明先生能更自觉地汲取中国人物画的写意笔法,乃至作为自己陶艺创作的定海神针。
      中国的陶艺创作需要中国的理论,陶艺理论是评价陶艺作品的指针。有了理论,也就有了个方向与坐标。不然,众说纷纭,难置好坏。
      我期望,李明先生在创作中积累经验,将造型与窑变的各曲其妙融为一体,少复制多原创,既工艺又艺术,在河南乃至中国,竖起自家的一面陶艺理论与陶艺审美的旗帜。

                                                                                                  马国强
                                      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南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