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黄堡窑与柴窑
2015/6/8 15:10:55

 
      黄堡窑是耀州窑的前身,宋代黄堡属耀州治,故宋以后称耀州窑。长久以来,人们对耀州窑的青釉刻花瓷熟知,并公认其为耀州窑鼎盛时期的代表产品,但宋代以前尤其是五代时期黄堡窑的生产状况和内涵知之不详。80年代以后,经对黄堡地区大规模发掘,第一次确定了五代地层,揭露出了五代足迹和遗物,对五代黄堡窑的产品风格和生产状况有了认识。出土遗物中一批胎体细薄、釉色粉青或天青的标本,及底刻“官”款的标本引起了学术界对五代黄堡窑青瓷的广泛关注。 
 
 
    考古学家禚振西先生认为,五代黄堡窑是这一时期北方地区最重要的青瓷窑场,它的产品特征和柴窑的“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磬”的记载基本吻合,加之又出土了“官”字款的标本,很有可能是一座官窑,即后周柴世宗的柴窑。另外,也不排除五代黄堡窑烧贡瓷的可能性。这一说法为五代黄堡窑青瓷做了十分准确的定位。
 

            黄堡窑青瓷烧造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的“鼎州窑”就在这里。黄堡窑上承唐代青瓷的成就,在五代早期,其青瓷的烧制工艺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粉青、天青釉色是国内最早烧制成功的。据发掘资料表明,五代中期以前,其产品大多数是供日常生活需要的碗、盘类等,所以推测在五代的早中期,它是一座主要供民间需要、但已颇具规模的窑场。在其出土的遗物中,有一批刻“官”款的瓷片的标本,底足特征显示有可能早到五代中期以前,可见,这时已开始向官府烧贡瓷。至五代晚期,黄堡窑青瓷的发展突飞猛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形势。所烧青瓷更崇尚精致、秀美、典雅的风格。较为突出的是白胎类青瓷创烧成功,并出现了别具风格的减地刻划花青瓷,以及一批胎薄釉嫩、小巧精致的高档瓷器。这些变化,一方面是工艺水平提高的结果,另一方面,显然是为满足某些特殊需要,甚至为此可以不计成本,不惜花费。尤其是白胎类瓷的烧制,在胎料含铁量极高的黄堡地区实为不易。
      从晚唐到五代,黑灰胎的青瓷一直是窑场的主导产品,而到五代晚期,却突然不顾窑场环境条件,试制白胎青瓷,并烧成了从黄堡窑到耀州窑整个发展历史中白度最高的纯白胎瓷,如果不是背后一种强有力的支持,这种生产是很难想象的。历史上能够如此使窑场不计工本,唯求至美的也只能是皇宫,也就是说工匠是依皇帝的旨意进行烧制的。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五代黄堡窑“官”款瓷器,现已出土了近20片,从底足特征看,绝大部分为碗或盘类,很少见到其它器形,而五代晚期的这批高档瓷器,品种造型多样,但无一有“官”字款样。所以这两批产品的供应对象和生产方式有何不同,很值得考虑。五代时期,宫廷需要的瓷器是以怎样的方式生产出来的,后代所谓的“官窑”制度在五代是何种情形,都是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五代黄堡窑青瓷绝非一般,它所达到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造诣甚至超过了宋代的青釉刻花瓷,曾在中国陶瓷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