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涂山窑窑业技术源流初探
2025/11/26 13:07:46
重庆涂山窑是我国西南地区宋元时期的重要民间瓷窑。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传教士、汉学家、中国西华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先生在重庆黄桷垭调查时就已发现,因其形制、釉色与福建建窑产品较相近,称之为“重庆的建窑遗址[1]”。 80年代以来,重庆市博物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做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先后在南岸、巴南、荣昌、合川、铜梁、九龙坡等地,发现了众多与黄桷垭相类似的瓷窑遗址(图一),学术界称之为涂山窑[2]、建窑系涂山窑类型[3]、涂山窑系[4]。
图一 重庆涂山窑各窑址分布示意图
1.黄桷垭窑址群 2.清溪窑址群 3.瓷窑里窑址群 4.盐井窑址群 5.黄门窑址 6.沙岚垭窑址 7.姜家场窑址 8.蔺市窑址
关于重庆涂山窑的窑业技术,以往研究者多是从瓷器产品的角度,认为它与福建建窑关系密切[5];也有研究者从窑炉结构分析,认为其窑炉技术来自北方馒头窑系统[6],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探讨重庆涂山窑的窑业技术源流提供了重要参考。需要指出的是,窑业技术的产生、发展不仅与当地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技术传统等因素有着重要联系,还与不同地区间窑业技术的传播与交流密不可分。因此,全面分析重庆涂山窑的窑业技术渊源,应充分考虑到影响窑业发展的内外不同动因,这对于探讨其窑业技术特点,深刻认识重庆地区制瓷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地区制瓷业传统
重庆地区的制瓷业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早在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调查人员在合川七间乡孙家坝村采集到一定数量的青瓷器及垫烧窑具等,采集瓷器整体看胎质较差,胎色多呈灰褐、紫红等,釉色略泛青黄,大件器物都不施满釉,无匣钵,以垫具支撑坯体间隔焙烧。采集的垫具、单泥条束腰的竖耳罐等,都带有早期青瓷的烧造特点。这应是重庆地区发现的最早制瓷业窑址之一,其年代应为南北朝时期,可能延续至唐宋[7]。
进入宋代,在丰都兴义镇至高家镇之间沿江区域,发现了为数不少的青瓷窑址,这些窑址以丰都大沙坝[8]、老院子[9]、铺子河[10]等为代表,用木柴做燃料,窑炉为利用地势坡度建造而成的龙窑,较为原始,可从当地早期龙窑身上找到其技术传承的影子[11]。其产品成品率低,质量低劣,器形单一,主要有碗、罐、执壶、碟、盆等,其形制特征与邛崃十方堂窑址[12]有一定的相似性,与涂山窑瓷器产品相差较大。两者在产品种类、燃料类型、窑炉结构以及装烧工艺等方面的差异,应源于各自不同的窑业技术背景。因此,重庆涂山窑的窑业技术应非源自本地制瓷业传统。
以往研究认为,重庆地区的黑釉瓷窑与福建建窑关系密切。分析两者的窑炉结构、产品特点,其实差别还是很大的。从窑炉结构看,前者为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图二),后者为南方地区常见的龙窑,两者之间不同的窑炉结构应源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窑业技术系统。从烧造的产品看,重庆地区黑釉瓷窑除黑釉外,还发现有白瓷、仿钧釉瓷等,其中白瓷还占了很大的比重。其黑釉产品器型种类繁多,其产品应是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综合性瓷窑;而福建建窑产品种类较为单一,以黑釉为大宗。器型中碗(盏)占了很大的比例,建窑更像一个为品茶、试茶服务的专门性瓷窑[13]。
图二 南岸区酱园窑址2003年度揭露的馒头窑
二、重庆涂山窑窑业技术
涂山窑在重庆地区的兴起和发展,与所在区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充足的制瓷原料、燃料有很大关系。长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境内长江支流众多,河网密布,不仅为制瓷业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同时为涂山窑的产品运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在瓷窑里窑址群周边发现多处露天煤矿,煤质优良,埋藏浅,易于开采;在鸦屿山南侧发现瓷土采集点3处,蕴含量大。在黄桷垭窑址群周边大小煤窑星罗棋布;凡有煤层的地方多发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