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古今 继往开来——黄志伟陶塑艺术
2017/9/13 17:59:38
一、石湾陶艺与传统美学
石湾制陶源远流长,据考证,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拉开了制陶的序幕,其艺术陶器经唐宋的发展,至明清出现隆盛时期,形成了自己的风貌特色。
石湾传统陶艺植根于民间,有着浓厚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底蕴。石湾毗邻南方大都市,繁荣的通商口岸广州,接触全国各地的陶瓷产品和接收各地的陶艺信息,也不断吸收全国著名陶瓷产区的优秀成分再结合自己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因此,它熔铸着中国古代美学的艺术精神,具有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美学特征。
天人统一观与心物统一观这个反映着中国艺术自然论的观点在石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历代民间艺人把握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创作方法,创作出生活味浓郁的作品,例如大量的“渔樵耕读”、“诗酒琴棋”等古典题材作品,大量的工农兵和领袖等现实题材作品,体现着感悟生活,响应自然,而与自然之道息息相通;即使是神仙道佛题材也“假物托心”,将“心”,“物”统一关系引向深化,使人引起联想,产生启迪;有些作品直接表现天人统一的源初,易经的太极图,例如多种造型的双鱼插,龙凤缸等题材作品,便反映太极图的特点,相互依存,契合,流转不息,而天人混化为一。
“心与物,审美主体意识与审美客体质之间存在着对立和矛盾,求得解决和统一相互矛盾的倾向——这是中国艺术美学现象的一条规律。”石湾艺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通过不断深入生活,到民间社会生活中,到名胜古迹地区,到工农兵学商中去体验和熟悉一切人,熟悉创作题材,将自己融入生活,激发灵感,开拓思路,进行创作。石涛说“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于予神遇而迹化也”;石湾艺人正是掌握了这种主体和自然客体的关系,心与物混一迹化的关系,创造了不少无愧于时代的陶艺作品。
神形统一观
石湾陶艺作品——人物或动物,其着力点主要不在描绘对象形体比例的准确无误,而在其神情,性格的塑造,把神与形统一起来,使作品具有传神的妙处,这正是中国表现性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何做到神形统一,使作品具有传神的效果?这个命题以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论为里程碑,曾展开了充分的探讨,他当时就提出了“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论述,西方美学家黑格尔也说“眼睛是灵魂的窗口”。石湾陶艺也特别重视这个命题,在陶塑作品中,人物或动物的眼睛就有“搓眼点晴”法,一是以手搓出眼珠,二是眼釉点睛,烧成陶瓷后,不但眼睛玲珑剔透,而且熠熠生辉,炯炯有神。
顾恺之又说:“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并说“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他认为斤斤计较外形的精细,非但不可能表现出入物的精神,且又失“传神之趣”。石湾陶艺就不去单纯追求形似而忽略神似。在陶艺创作中,艺人们采取了很多内外相契,神形合一的技艺措施。例如刘传大师在《论传神》中就提出用“典型、突出、概括、集中”的手段来处理作品情节造型,又指出了“艺术上能否运用好夸张手法,是作品能否达到传神的关键”。使“传神写照”的理论更丰富和发展,这实际上是把审美主体内心世界洞察性的感悟活动与对象客体内心世界息息相通,神交默会。
石湾陶艺,其作品与表现对象,不是复制,不是翻版,而是成就了一种精神性的熔铸,升华和超越,成为神形统一的新质态。
文质统一观
文质统一观,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文和质,就是指艺术上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形式美和意蕴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