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锡贵口述史——继承传统的思考
2015/11/8 13:17:55

 

   
嵇锡贵的明代瓷片临摹手稿
    我对明青花装饰的理解
    1.明代青花瓷的概况
    13世纪的元代,青花始于景德镇,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是中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在明代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景德镇以外的各大窑场都日趋衰落,各地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向瓷业发达的景德镇集中,使景德镇成为明代瓷业的中心。我国在元明以前,瓷器的装饰主要是运用刻、划、印花的手法,虽然从唐代的长沙窑起就已开始了釉下彩的装饰,宋代磁州窑的图案彩绘也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但以整个时代来说,彩绘成为瓷器装饰的最主要手法是明代的事。这时明代青花开始以精湛的技艺和珍贵的品质而驰名中外,达到空前的发展高峰,成为我国瓷器传统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优美、内容丰富的一个品种,也是我国传统珍贵艺术中的一枝不败之花。
    2.明代青花瓷的装饰艺术特点
    由于反映和表现现实的艺术处理手法不同,各种装饰形式及特色也不同,它既在于内容,也在于形式。任何一种装饰特点都不能绝对化,它是通过相互比较而产生的。了解各种装饰形式以后,才能更好地掌握它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进一步发挥其独特的风格。
    明代青花由于受历史条件和特定工艺材料、生产条件的制约,在装饰手法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闻名于世,而明代也被称为我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
    明代早期的青花从15世纪永乐年间起,就开始被大量制作,在胎土、釉料、青料等方面比元代有了更大的成就,但是明初的青花瓷器,特别是民窑的产品,形制朴实,画风简率。如景德镇湖田窑出土的瓷片凤穿牡丹、莲池水禽、折枝莲、鱼藻等纹样,笔势飞舞,一气呵成,形神兼备。
    到了15世纪20年代的宣德时期,青花瓷的制作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开始使用进口的青料,即苏麻离青。这种青科发色艳丽,含铁量高,经高温烧成后在青花部分出现黑色斑点,这种自然的黑斑和浓艳的蓝色相映成趣,像中国画中的墨在宣纸上可以形成墨晕—样,别具风趣。在描绘技法上,用笔奔放、活泼,用画笔描线和涂染,这是宣德及以前的青花绘画技术上的特征。在图案的装饰上也复杂精细起来,纹样简朴,注重大效果。不拘细节。来自绫锦织纹和建筑装饰图案的缠枝花、折枝花、梵文被大量应用,构成极为绮丽的装饰图案,这种艺术成就创宣德青花艺术之奇,形成一种风格且独占一时。
    15世纪60年代以后,青花瓷又产生了新的变化。成化时期青花瓷的颜色较清淡,瓷胎也更加细腻且薄。这个时期的青花呈现出造型轻灵秀雅,画风潇洒流畅的艺术特点。用普通青料能画出纤细、光洁、活泼的线条,有一种柔和、淡雅的美感。形成这一艺术特点的另一原因是成化时期的釉与细腻、洁白的胎结合的颜色并非全白,含有一种不可捉摸的极微妙的烟熏色调,因而更能衬托柔和、活泼的画面。 
1991年作品青花梅瓶《秋趣》
    成化时期的青花瓷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成就。因为青料浅淡,于是利用这一特点创造了“斗彩”,这是一种将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在绘画技法上,从使用单一的画笔发展为用细笔画线,另用大笔分水的方法,这也是个创举。在图案装饰上更趋向轻松、愉快,如婀娜的花枝和活泼的婴戏图等。
    到了16世纪20年代,即嘉靖、万历时期,青花瓷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一时期的青花瓷特点是采用了回青,呈色极度浓艳,厚重、泛紫色,色泽幽静而美丽。形制方面也更加复杂,釉薄而匀净。装饰纹样除宣德、成化时期的龙凤、缠枝花、折枝花等纹样外,还发展了更加广泛地题材,例如有些就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如八卦、八吉祥、八仙、松鹤、寿星、福星等。在表现技法上,朴拙端庄而严整,勾线分水的技艺很成熟。明代的青花瓷发展到这个时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