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东|鹤壁窑陶瓷枕赏析
2017/12/17 17:27:38

陶瓷枕作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卧荐之具,始于隋,兴于唐,盛于宋金元,有着一千多年的使用史。它是古人消夏的必备之物,有诗文为证:“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 宋代张耒《谢黄师是惠碧瓷枕》),元代长治窑“张孟阳”《磁枕诗》曰:“琢成溪石头嫌硬,画虎香囊眼未凉。山枕药磁偏滑静,黑甜春梦更悠扬。”可见瓷枕的功能和妙用。鹤壁窑陶瓷枕的烧造伊始于北宋、金代时期,至元代结束,大约有四百年之久。其品种有白釉、钧釉、绿釉、三彩、褐彩等, 其装饰纹样非常丰富,可谓瓷器品种的一大系列。 归纳起来,鹤壁窑瓷枕可分为四大类: 
北宋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枕(图1)(鹤壁市私人收藏)
一、釉色素面枕
  以纯正的釉色装饰整个枕面,看似素面,而其中装饰的纹样和稍加点缀的釉色,展现出瓷枕简约自然淳朴之美,给人以佛家淡去浮华的禅意之味。
北宋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枕(图1)。枕面呈长方形,中间稍凹,两边微翘,面上划两线框,框内划一束缠枝莲纹图案。前后立面设海棠式开光窗,窗中模印双雁芦叶图,边角饰花叶纹。枕左右立面堆塑狮面纹,角饰祥云纹,两个透气孔在左右立面的狮耳边 。枕坐落于长方形底平面上,枕底无釉,上留有布纹痕。枕边角有残,其枕长约20厘米,宽11.5厘米, 髙10.3厘米 。
金代盘石头窑钧窑窑变月白釉如意形枕(图2)。(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所藏)
      枕面上有紫色窑变斑并留有呈“兔”形的窑粘,枕立面也有多处紫斑块,釉施不到底,平底面,露酱褐色胎体,枕前立面中部留有一个透气孔。其枕立面有修补,枕长24.3厘米,宽17.1厘米,高11.7厘米。
  金代盘石头窑钧窑天青釉如意云形镂空枕(图3)(原为鹤壁市私人收藏)。
枕面釉色纯正,施釉不到底,枕后立面部有葫芦形和四叶草镂空纹。枕底部平坦而无釉,胎质呈酱紫色。其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背部镂空纹饰,即可作为装饰纹样,又成为了枕的透气孔。枕面有修,枕右部分已残缺。其枕长22厘米,宽15.8厘米,高11.3厘米。
二、花卉纹、金钱纹、婴戏纹枕
  以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图样,采用多种技法,或画或刻或印,在方寸之枕上,挥洒自如,各种图案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昭示出追求美好生活的意义和希望。 
  北宋白釉剔牡丹纹如意云形枕(图4)(鹤壁市私人收藏)
      其枕黄灰白胎,面上划如意云形线框,框边有残缺,枕右边与正面立边有脱油现象。枕面上剔刻四朵缠枝牡丹花纹,枕立面几乎全部脱釉,枕底部平坦,一个透气孔留在了枕背面中央上部。枕长27.5厘米,宽21.8厘米,前高8.2厘米,后高10.8厘米。

北宋白釉篦划牡丹纹叶形枕(图5)(鹤壁市私人收藏)
    其枕后部分残缺,大约长26厘米,宽29.8厘米,前高7.4厘米,后高大约18厘米左右。枕面呈叶形,上部卷曲上翘,下边有半圆形的小墩座。墩座前立面无釉,枕底部平坦中部留有一个透气孔。枕叶形面上划二道环形线,中部开光划折枝牡丹一花三叶,以篦划收铺地。白釉光润,黃灰胎。 
北宋至金代鹤壁集窑白地划花束腰枕(图6)(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所藏)
      灰白釉,枕正侧面划两线框,呈对角开光内划蔓草纹和草叶纹,以篦划纹铺地,左右立面划云纹,枕右侧面中留有一个透气孔,还在枕左右立面四角留有八个支钉痕。其枕长25.7厘米,宽14.8厘米, 髙13.7厘米 。
 
金代白地黑花牡丹纹八角形枕(图7)(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所藏)
      灰黄色釉,枕面白地褐黑彩双线勾八角形框边,内绘有缠枝牡丹纹,篦划纹勾花部和叶筋,枕立面绘缠枝花纹一周,底部略凸凹不平,留有化妆土和釉流痕迹,枕背面中央上部留有一个透气孔。枕长24.3厘米,宽17.5厘米,高9.8厘米

金代三彩金钱锦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