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董善习刻瓷艺术欣赏
2015/12/14 17:31:07

 
1996年作《老书法家》刻瓷盘 直经41cm 作者:董善习
    艺术作品的欣赏,由于时代、观念、修养、学识等不同,欣赏尺度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中国书法的欣赏,历史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绘画的品评标准最早见于谢赫的《古画品录》,其中提出的“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中又提出了“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后来又有“逸、神、妙、能”四品标准等被提出。概而括之,“笔简形具、意趣俱佳,创意立体、妙合自然,笔精墨妙、得心应手,写实功力、形象生动”应是当下对中国书画的基本评判标准。 
1998年作《傲雪图》刻瓷盘 直经51cm 作者:董善习 
1998年作《春雪润铁骨》刻瓷盘 直经51cm 作者:董善习
 
2002年作《梅傲春雪》刻瓷盘 直经51cm 作者:董善习
 
2003年作《冲寒先已笑东风》刻瓷盘 直经51cm 作者:董善习   
    作为陶瓷装饰艺术的刻瓷,虽有近三百年的发展史,但由于受镌刻工具、镌刻难度(一件刻瓷作品需要镌刻数天或数十天),特别是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从业人员较少,并未形成较大发展规模。因而,对刻瓷有关知识包括欣赏标准的专项探讨、研究,与其他艺术科目相比明显不足。 
2005年作《梅寒发妙香》刻瓷盘 直经41cm 作者:董善习
 
2005年作《散作乾坤万里春》刻瓷盘 作者:董善习
 
2006年作《郁香透国魂》刻瓷盘 作者:董善习
    20世纪70年代,刻瓷落户山东淄博,在政府的参与支持与引领下,作为国礼走出国门,受到世界瞩目,进一步促进了刻瓷的快速发展。工艺技法逐步完善,制作规模和社会影响逐步扩大。但相对而言,对刻瓷艺术理论的构建还是相对滞后,对刻瓷作品的品评也没有统一的艺术鉴赏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曾多次应邀作为评委参加过对全省及全国刻瓷艺术作品的评判,为参评作品打出了自己的评分。我的评判主导理念是,鉴于刻瓷是一门集陶瓷材质、造型、绘画、镌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对它的品评就要根据其构成要素加以综合评判。 
2006年作《清气满乾坤》刻瓷盘 直经51cm 作者:董善习
 
2003年作《郁香催春》刻瓷盘 直经51cm 作者:董善习
 
2009年作《百花丛中笑》刻瓷盘 作者:董善习
    一、表现形式要与材质、造型相匹配
    陶瓷的发展是一个由粗到细、由拙到精、由灰到白的过程。从远古石器时代的埏埴为陶到商周的原始瓷,东汉晚期的青釉瓷器,以及后来相继以高岭黏土烧制的青白瓷、白瓷,到现代以动物骨粉为主要原料生产烧制的骨质瓷,以洁白的滑石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强化瓷,以坚硬的石英石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高石英瓷,制瓷原料日趋丰富,材质日趋高档,器皿造型也日趋完美新颖。与之相对应,以其为基础的陶瓷装饰技法也如影随形,不断变换美丽的身姿,给人们留下了清晰的时代印记。古陶器装饰的压印、括印,黑、红两色矿物颜料绘出的陶纹,呈现了远古陶器的豪放和粗犷。原始瓷质并不精致,但通过各种颜色的釉装饰弥补了它的不足,给人以质朴之美。白瓷的诞生进一步拓展了装饰的空间,青花、粉彩、古彩、釉下五彩等相继产生,深受世人的喜爱。伴随软质细瓷的出现,又发展起来釉中彩的装饰技法,使得陶瓷装饰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精致细腻。所以,陶瓷造型和材质是陶瓷装饰的基础,装饰表现形式要与材质造型相匹配。 
2003年作《傲雪迎春》刻瓷壁饰 50cm*50cm 作者:董善习
 
2011年作《铁骨含香》刻瓷瓶 高52cm 作者:董善习
 
2013年作《铁骨寒香傲风雪》刻瓷烤彩壁画 120cm*60cm 作者:董善习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淄博刻瓷所用载体大部分是日用瓷餐具中的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