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更要靠作品说话——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
2010/12/26 21:20:23

    张明文觉得,在大师攘攘的淄博,市场认同的决不仅仅只是一个大师的头衔,而是要靠高质量的作品说话。淄博的刻瓷工作者两千人是有的,那么你作为其中的一员该如何与市场对接呢?
    临近冬至,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给人们带来了阵阵寒意。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这个被俗称为“冬节”“亚岁”的最后一个节气里,为已近岁尾的人们平添了一份年节气氛。这种感受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的心里似乎体会得更为深刻。每年的此时,大师都要构思一个年度的创作题材,以表达自己辞旧迎新的情怀。己丑渐尽,庚寅欲来,连续几天中,张明文足不出户,在自己暖意盈怀的工作室里,钻石刀在瓷器上划过的“滋滋”声几乎就没有停止过。
    张明文清楚地记得,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他特意构思创作了一幅带有水墨效果的水牛图镌刻在盘子上,并为那头憨厚的水牛题词:“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不逞强,事农而安不居功,性情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张明文又写道:多少年来,对于牛,我崇其形,爱其性,不厌处处写之。而艺术的创作,在张明文看来,大都是与生活中的真实故事相链接的。
    生活诱惑着艺术创作的心灵
    今年10月16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首届陶瓷艺术联谊联展“陶瓷艺术与生活”专题研讨会在广东佛山禅城举行,会议邀请了全国41位陶瓷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的6位参加研讨会,张明文受邀前往,在研讨会上,他作了题为“陶艺与生活诱惑着我们的心灵”的发言。此次南国之行,对张明文来说,算是故地重游。早在1960年春天,他由“山东工业干部学校”工艺美术班,被公派到广东石湾美术陶瓷厂实习,师从廖洪标大师,这也是张明文有生以来首次贴近陶泥生活。
    在张明文的记忆里,石湾美术陶瓷厂临近东平河。周日休息时在河里游泳,在游到接近对岸时,突然从水中冒出一只“怪兽”,因为平视的缘故惊恐中见到它,角如枯树干,眼如铁铃,气息声伴着水花溅得他视线模糊。“北方的娃,第一次和石湾的水牛在东平河里零距离接触,顿时胸肌发紧叫人窒息!”当年那头憨厚的水牛并没有伤害张明文,反而在他生活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并成为他创作的素材。在己丑牛年的年度创作时,那头憨态可掬的水牛形象正来自于49年前的那次第一印象。也是在石湾实习的那一年,曾有一群金发碧眼的意大利女郎到美陶厂参观,她们身上散发的香水气味和凹陷的肚脐上点缀的闪光的纹饰给青涩懵懂的张明文一份眩晕的记忆。直到1981年,经过层层选拔,张明文带着画笔和刻瓷刀前往西德参加“中国艺术展”时,面对那些围在他身旁的袒胸露臂的德意志女郎,他当年在石湾的记忆又一次与眼前的情景重叠,而这一次,那些西方女性的身影肖像已经跃然成为张明文画笔和刻刀之下的作品了。在看到自己的形象艺术地显现于刻刀下的盘面时,围拢在他身边的德国姑娘发出一片“唏嘘”声。在德国,留在张明文刻瓷盘上的还有马克思的肖像,这件作品发表在出版的德文版《卡尔·马克思》一书中,书中写到“从此,中国的外交礼品由中国艺术家的刻瓷盘子,代替了那些红本子。”
    随后,张明文又受邀去了美国、新加坡、瑞士、日本等,中国的刻瓷艺术随着陶瓷艺术家日渐走进了国内和国际媒体的视野。
    在回顾自己几十年的刻瓷创作时,张明文觉得每一次创作灵感的迸现和创作题材的选择无不与生活的情愫和感遇有关,是那颗情感化的心灵引导着他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一路前行。即使年届七旬,这份情感也不曾淡泊过,艺术之于生活,对张明文来说,就像是一杯醇厚的美酒,浓得都化不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