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华:锦灰堆起时
2021/8/24 11:58:35

 
刘丹华
1977年 出生于江西景德镇,2004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雕塑系,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
陶瓷这一语言总是令人着迷,不仅仅它作为材料本身代表的文化符号,更因材质本身既坚固又脆弱的特性,以及上釉之前后质感的直观对比,糅合的矛盾体特性而令人着迷。
如今,脱离功用的陶瓷在技法表现上愈发出神入化,这一古老的材质在走入当代艺术的语境时,面临的很多不仅仅是技法上的问题,更多还是一个观念问题——也即当代艺术中陶瓷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它的当代性体现于何处?
刘丹华的作品,可视为对这一问题的朴素回应。对于艺术家来说,比起华丽的语辞,更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呈现的力度和美学效果,那么围绕作品展开的话语才有探讨价值。
 
《锦灰堆》系列,尺寸可变,瓷,2020年
在目前正在上海明珠美术馆“从泥土到语言”的群展中,刘丹华参展的作品名为《锦灰堆》——一大团烧焦灰烬般的纸张揉皱着,像是覆盖着什么;薄皱的质感,仿佛下一秒就会剥落一地,而现在我们眼前所见,是将离而未离的脆弱崩溃前的最后一瞬间。如果不预先知道这是一场陶瓷主题的展览且不去看展签,很难相信这是一件陶瓷作品。艺术家的自述下:
“‘灰烬’系列,既写实又抽象,具有模糊多义的特征。在形象上作品逼真地再造了即将燃尽、几乎完全化为灰烬的纸张,这些聚集或散落的碎片仿佛仍在沉浮之中,似乎提醒我们文化和记忆的脆弱;其翻卷的薄片形态也犹如传统工艺中的花卉(如牡丹)造型,仿佛世间浮华的幻象正在褪去绚丽的色彩。以灰色为主调作品弥漫着沉寂、湮灭、无常的氛围,和对人生哲理的沉思。”
 
刘丹华《锦灰堆》 在明珠美术馆展览现场(供图:明珠美术馆)
刘丹华也坦言作品名字来源于王世襄先生的同名著作集。而王先生此书,实乃“闲书”,这位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的学者,生生是诠释了玩家的最高境界——爱好与工作、钻研与生活、历史与当下合而为一。三卷集,并没有历史的万古江河,无非是:家具、竹刻、髹漆;烹饪、美食、游山玩水;甚至还有斗蟋蟀、捉蝈蝈、养獾狗、玩大鹰这些。王也诠释过“锦灰堆”的来历:“元钱舜举作小横卷,画名‘锦灰堆’,所图乃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籜、莲坊等物,皆食余剥剩,无用当弃者。窃念历年拙作,琐屑无杂,与之差似,因此‘锦灰堆’名吾集。”王世襄以此自谦,却也见微知著。而今天的人面对历史的浩瀚,承继的同时又注入自己的语言,历史正是如此由一代又一代人书写。


《锦灰堆》系列 尺寸可变 瓷 2020年
因此,刘丹华将“锦灰堆”作为作品名,并非全然也是“无用之用”,更多是从陶瓷作品的直观视觉上的精确诠释。他说:“其实本心是想更多地用瓷来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更多地想关注瓷的当代性。”从这一层意义来说,我认为刘丹华是具有当代学者精神的陶瓷艺术家——在技法上不断钻研并突破材料的限制与延展性,而非囿于观念和理论“造车”,此二迥异的思维直接导向当代陶瓷创作可能的两个方向。而对艺术家来说,创作思维就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像艺术家徐冰说过,他认识当代趋向的方式不是读书人的方式,而是在工作室动手的过程中悟到的——“这有点像南宗禅的修行方式:从手头做的事、从与自然材料的接触中,了解世界是怎么回事。”艺术史学者阿洛伊斯·李格尔也在对废墟美学研究的撰文中指出,对废墟审美的耽好,其实是对象征世俗力量与辉煌往昔的崇拜,并与现在的堕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