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陶器露天烧制技术
2019/8/10 12:50:40

      陶器的烧制并不一定需要陶窑设施。器坯与燃料堆在一起直接烧制,也能制作成合用的陶器。不过,这种烧制方法很难留下容易分辨的遗迹证据,因而长期以来,无窑烧制或称露天烧制技术在考古学中“隐形”了。所幸国内外许多民族学资料有多种形式的露天烧陶的记录,能启发考古学中的无窑烧制技术研究。
      现今我国的露天烧陶多见于少数民族地区。傣族、黎族、藏族、怒族、彝族等都还保留这一原始的烧陶方法。在这些地区的民族考古学调查中,发现了多种陶器烧制方法,根据烧制方式的不同分为:平地堆烧、平台堆烧、薄壳窑、坑穴堆烧。
      “平地堆烧”就是在露天平地上,用石头、树干等铺成简易窑床烧制陶器的过程。“平台堆烧”是在平地上加建2-4米高的锥形平台或现有高地上烧制的方法,在台面上烧制陶器相比于平地通风条件要好的多。“薄壳窑”是在平地堆烧的基础上,再采用稻草涂抹泥浆或用厚厚的草皮或牛粪保温。“坑穴堆烧”是一种将陶坯放置于半地穴式烧制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热能效率。这些烧制方式没有固定的烧陶设施,但在燃料种类、烧制时间、生产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从大量民族志资料来看,采用露天烧陶的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陶工以女性为主。烧陶场地大都位于村子附近的空地上,如在房屋旁边或田间的一角等。除了在村庄附近的空地避免火灾外,因为多是家庭生产,为了方便起见多选在离家不远处。生产规模一般较小,产品多以家庭自用为主,也有售卖的行为。
 
西双版纳景洪市景洪镇曼斗村傣族“薄壳窑”
      露天烧陶的燃料多是因地制宜的选择本地相对丰富的资源。如壮族念者屯附近有较多杂草,就用杂草烧陶;怒族一般选择以松树皮作为燃料;佤族同样也是用木材等;藏族以草皮和食草性动物粪便为主要燃料。也有的地区用农业副产品或其他废弃物来做燃料,土锅寨傣族在每年稻谷收割后,留下稻草用来烧陶;海南黎族用干椰子壳作燃料。除了当地各类燃料的丰富程度和可获得性会影响其选择外,不同的烧制方式对燃料种类也有一定要求。平地露天烧与坑穴烧陶,所用燃料多是木材类、稻草类;一次性薄壳窑所用燃料相对复杂,除了草皮、食草性动物粪便,还有木柴、稻草类等作为燃料使用。
      选择好燃料后,下一步就是燃料的摆放问题。不同烧制方式燃料的摆放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平地堆烧通常采用将稻草、木柴等燃料铺放在容器下方,容器排列整齐或者随意摆放,陶坯周围及上边都横放一些木柴,在陶器上方再覆盖一层燃料。坑烧的燃料摆放方式基本与平地堆烧类似,同样先在坑底部放一层木柴或其他燃料,在坑口用木柴等铺好平面,摆放上陶器后其上再覆盖一层燃料。薄壳窑的燃料摆放存在很大的不同,通常将稻草和牛粪等多种燃料与陶坯间隔放置。如傣族曼各寨先用稻草或牛粪铺好底,放好陶坯后中间用牛粪或草皮隔开,最后覆盖上一层牛粪或草皮盖严。这样间隔的放置燃料,有利于燃料充分燃烧,且烧制比较均匀。
      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可以开始烧制了。在烧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燃烧的速率及温度的把握。平地堆烧中燃料与空气接触面大,燃烧速度较快。如果是稻草类燃烧较快的燃料,陶工就需要不断地添加燃料,直至积累厚厚一层草灰压抑火势,使内部燃料不能充分燃烧,以便保持一定温度;木柴类燃料相比于稻草燃烧较慢,但要不断调整木柴位置,以保证陶器均匀受热。薄壳窑是相对密闭的空间,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相对与空气接触较少,因此需要陶工调整“薄壳”的孔来控制升温速度和温度。
      露天烧陶方便对红热状态的陶器进行渗碳处理。比如将大量的木屑投入土坑内,并盖上铁皮盖子,让木屑在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