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东|元代鹤壁窑钧釉“ 太白醉酒” 人物砚滴赏析
2019/9/7 18:00:43
图一
钧釉文房用具极其少见,尤其是砚滴传世更为罕见 。今日在藏友手上见到了元代鹤壁窑“太白醉酒”人物砚滴(图1),虽然残缺不全,但也是非常弥足珍贵的。通过其器物可以展现出,古代窑匠高超的技艺与巧思妙想,窥见其砚滴背后所蕴含特殊的文化内涵,现撰文以飨读者。
一、鹤壁窑钧釉砚滴的奇妙造型之美
据鹤壁窑考古资料证明,鹤壁窑钧釉瓷始于金,繁盛于元,元代已经成为北方民窑钧釉瓷的烧造中心和集散地。金元时期鹤壁窑以烧造钧瓷饮食器(包括酒茶器)为主,其品种丰富多样有:碗、盘、碟、盏、杯、盆、钵、罐、壶、瓶、缸,还烧造有器盖、器托等;陈设器有:灯笼尊、海棠花口瓶、 方口双耳瓶、双耳连座瓶;佛(道)前供器有:双耳镂空“卐”字连座花瓶、宝相花双耳三足炉、八卦炉、荷叶筋供碗、菱花口供盘;枕卧之具有:如意枕、汤壶等;还发现有烧造的日常实用器:油灯、筷子笼、蒜�子、茶碾子;工具器有:墨斗、捻坠、蒜锤子、油漏子等;玩具类有:圆球、人俑、骑马俑;闺阁用品:盖盒、香熏;以及文房用具有:琴炉、香插、水盂、笔洗、砚台、砚滴等等,其窑变釉色万变多彩,造型种类繁多而奇特,堪称中国钧釉瓷上的一朵奇葩。
砚滴即文房用具,又称书滴、水滴、水注等。是贮存砚用磨墨之水的器物,更是历代文人案头小巧精致的文房清玩。
图二
鹤壁窑钧釉“ 太白醉酒” 人物砚滴,其釉色呈现出蟹青色,人物褶皱处流淌着窑变天蓝釉(图2),用放大镜观釉色之中的汽泡,判若银河之中的星辰罗列,布满天穹,星光灿烂。其残高7.3厘米,残长6.2厘米,底宽4.8厘米。砚滴采用前后模坯与封底三部分合体而成,人物塑造呈侧卧状,头戴“学士巾”,五官威仪,长髯飘逸,身着长袍,腰间扎蹀带 ,腿部残缺。身体左侧后部偎靠物体,前胸即双手抱握酒(壶)坛一般。水注即流,凸起呈直壶嘴状,口部已残,人物头部中央留有顶口(图3),底部呈弧腰形。鹤壁窑钧釉“太白醉酒”人物砚滴素胎的发现,可以完整的欣赏其造型之美(图4-1,图4-2,图4-3) ,清晰地分辨出人物穿着衣褶纹饰,其眉、眼、帽、蹀带 、靿靴五个部位涂施褐色。其吐水口残缺,高7厘米,长10厘米,底处宽5厘米,底部一周起台。砚滴底部呈凹形,内凹不平,采用模具扣制,封底的结合处留有窑匠的刮平痕(图4-4) ,底部内深1厘米左右,这样的设计方便手指抠住内边沿,大拇指上按顶口,调控吐水口的出水量,设计巧妙,可见其匠心独运。钧瓷器物烧造分二次进窑,先烧素胎,再挂釉,第二次进窑经过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造,一件作品才能真正地“浴火重生”,窑变出绚丽的色彩。此“太白醉酒”人物砚滴,整个结构分为:顶口,作为调控砚滴出水量的大小开关与注水口;器身,以人物的整体部位,作为盛装砚滴所用之水容器;吐口,即短流部为出水口,共三部位构成。看似一件小小砚滴,但制作原理,饱含着古人高超的技艺与智慧,是应用虹吸物理原理,通过手指按压顶口来调控气压,以达砚滴合适的出水量,便于主人在砚池之中研墨成汁。这件“ 太白醉酒” 人物砚滴造型别具一格,太白抱坛而卧,其酪酊而飘飘欲仙之仪态,刻画的惟妙惟肖,可谓鹤壁窑钧釉瓷代表性器物,非一般匠人能塑造出如此巧技神思之作。元代鹤壁窑已汇集制作与烧造钧釉瓷的高端工匠,也才能生产出令后世惊叹不已,叹为观止的稀世之宝。
图三
二、鹤壁窑钧釉砚滴的文化内涵之韵
古代文人雅士对文房陈设之器物十分考究,一件小小的物品,既能显现出主人的娴雅俊逸之气,又能彰显主人的格调与品位。 文人在把卷苦读之余,会寻找滋润心田的一种精神慰藉,将其审美情愫和人生追求融入书斋器具之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