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东|元代鹤壁窑搓衣板赏析
2020/9/4 14:29:03
搓衣板是家庭生活的必备之具,随着现代智能家居进入人们的生活,昔日的搓衣板已被洗衣机所代替,传统文化中的日用工具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搓衣板作为传统日用器物,是何人何时创制的?虽史无记载,但从鹤壁市砂锅窑发现的元代搓衣板实物标本,可窥见古代先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也填补了史无可考的历史。现品鉴赏析如下,敬请大家斧正。
一、元代鹤壁窑搓衣板的装饰风格
鹤壁窑,是中国北方一处大型民间窑场。始于唐,兴于宋,盛于金,衰落于元。器形种类繁多,兼烧黑釉、青釉、黄釉、酱釉、绿釉、钧釉、茶叶末釉、孔雀蓝釉等。采用刻、划、剔、印、写、绘以及堆塑、贴塑、镂空等多种技法,以烧造白地黑花(白釉剔花、白釉划花、白釉印花、白地红绿彩),黑釉线条罐,黄釉大盆,钧釉瓷等品种著称,其烧造史长达五百年之久,在中国陶瓷史上独占一席之地。由于鹤壁窑烧造的民间属性,非常接地气,民众的需求,市场的需要,就是窑主营销策略之所在。笔者所见过的陶瓷食用具和实用工具有:蒜臼、蒜锤子、汤壶、油漏子、油灯、茶捻子、捻坠、墨斗等,而搓衣板的发现填补了此项生活用具的空白,为人们探讨研究搓衣板的历史渊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 (图1,现为鹤壁私人收藏)
(图2,现为鹤壁私人收藏)
元代鹤壁窑搓衣板面板上端其形状为平行四边形,中间刻有“李”字标记。面板下载为长方形,整个面板的周边刻有双线纹,双线中间压有凹形点装饰纹(图1)。其板长38.3厘米,宽21.7厘米,厚3厘米。其质地为缸土胎,背面平整光滑,留有提把槽(图2)。面板正面装饰图样采用双帷幕式线条纹组成,纹样简洁,样式粗放,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
二、元代鹤壁窑搓衣板的粗旷之美
鹤壁砂锅窑是鹤壁瓷窑著名的遗址之一,位于鹤壁市姬家山砂锅窑村,面积达1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至2米,烧造年代为元代,其村为山峦环抱,地下储藏着丰富的陶瓷原料,从该窑出土的钧瓷器皿看,其烧造技艺,堪称鹤壁窑元代钧釉瓷的经典之作。元代鹤壁窑搓衣板的发现,让人们有幸观瞻到古代搓衣板的全貌,它是现代搓衣板制式的鼻主,其形制与现代搓衣板大同小异,可谓异曲同工。一般人们所见到的搓衣板为木质居多,如今基本被塑料制品所代替,其面板上的纹饰为条状式或者波浪式沟槽纹,以增加其洗衣的摩擦系数。元代鹤壁窑搓衣板为烧缸之砂土料烧造,相对于瓷料,胎质颗粒粗,由于点状纹饰呈现凹形纹,即增加了洗衣的摩擦力,又呈现出帷幕样式,其纹饰是受元代游牧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与蒙古包帷幕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审美情趣凸显民族文化融合之特点。
元代鹤壁窑“李”字搓衣板,据笔者推测此物应为砂锅窑“李”姓窑主(或者窑匠,或者姓李家定制)所烧制,刻上姓氏,以防止借家还错。遥想当年李窑主在制作搓衣板时,苦思冥想,精心设计,细心制作,为的是博得媳妇的欢心,而被窑工们所讥笑。细细的端详此件搓衣板,其装饰纹样粗旷之中,颇具特色,压制的凹形点状纹,连接成线,线变成图,图纹悦目。显现出制作者的匠心独运,也呈现出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与美感。此件面板既实用,又美观。可谓一件不可多得的古代艺术品。
如上所述,元代鹤壁窑搓衣板的发现 ,为研究考证我国搓衣板的历史渊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佐证和依据。搓衣板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发展到至如今,也逐渐被现代化的智能家居所替代,与搓衣板相伴相随的一些古老的生活用具,如棒槌、锤布石,已经远离人们的生活。在传统文化之中,搓衣板已衍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嘻笑之语,在外的大男子,在内房之中的小丈夫,在河东狮吼的声讨之下,搓衣板成为了体罚丈夫的之具,它已赋予了一种惧内的文化符号。
生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