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宗匠吴兴让|一笔一画诠释艺术 一言一行育人成才
2021/1/14 12:51:24
磁州窑千年不熄的窑火,靠一代又一代磁州窑人薪火相传而历久弥新。在延续传承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众多为之努力、为之拼搏、为之奉献者,他们若群星灿烂,光彩耀人。现代磁州窑宗匠吴兴让,就是闪耀在这个历史天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星辰。
古镇彭城,磁州窑千年烧造的中心窑口。这里是迄今国内外遗存陶瓷古窑、古作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保存现状最为完好的地方。
吴兴让(1915.2~1975.3), 字良斋 ,曾用“滏西居士”等雅号,1915年春天出生于彭城街里三和村一户普通窑工家庭。吴自幼生性聪明,爱动不爱静,喜欢涂涂画画。虽然家境一般,但是他的父亲吴吉昌还是咬着牙坚持让他上了几年私塾,学了点文化,为他后来投师学艺,从事工作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12岁那年,父亲让他磕头拜在彭城著名画师傅老子门下学习绘画。傅老子是清末民国时彭城画行的领军人物,创建了彭城画行中第一个有牌号的画斋“静乐轩”,汇聚了不少民间优秀的画师艺人。那时很多磁州窑工艺品上的青花、五彩绘画,多出自静乐轩门下的有名画匠之手。吴兴让成为傅老子入门弟子后,做杂活,打下手,白天伺候师傅,并绘画学艺,晚上回家后点着小油灯,模仿练习到深夜。师傅亲身传授加上他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在各类陶瓷器物上的绘画技艺。几年后,渐渐显露头角,成为画行新秀。
清末至民国时期30多年内,彭城瓷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活动:改良瓷土原料配比,改变瓷器胎质;改良陶瓷成型工艺,丰富器物造型种类;改良釉料配方,变单一色釉为多种色釉;改良装饰技法等。这些改良鉴于时代背景和诸多社会原因,虽然尚未达到预期目的,但它毕竟带来了一股新风。这是对旧的传统思想和落后技艺的一次冲击和挑战,促进了彭城瓷业的发展与振兴,成为近代彭城瓷业发展的一个较好时期。
吴兴让的青年时代,正好处于这样一个阶段。这个不循古守旧,喜欢新事物的年轻人的激情被点燃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技法,更加激发了他学习、钻研、创新的劲头。他接触瓷土原料的分析配比,实验在各种器物上绘画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在应用多种色釉和装饰上,更是耗尽了心血。
20世纪30年代之前,磁州窑陶瓷器物装饰绘画以青花色料技法为主流。磁州窑的一代美术大师王凌云,以及同时期的知名画师石泉、小泉、小川、张俊卿等留下了一批青花装饰的艺术珍品。吴兴让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又致力于突破单一青花装饰,运用多种色彩原料,以五彩绘画装饰瓷器。他敢于创新,善于钻研,成为继王凌云之后五彩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与同期的刘道源等一批磁州窑五彩绘画名师,采用兼工带写的写意画法绘瓷,画面生动自然,传神有趣,洒脱自如,雅俗共赏。
在绘画的题材上,他把磁州窑的传统装饰纹样,诸如山水楼阁、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故事、戏剧人物等展观得淋漓尽致,无拘无束,形成了磁州窑原创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五彩绘画装饰技法和艺术风格。
吴兴让在20世纪30年代留下的作品很多成为广大收藏研究者爱好者垂青的珍品,他也被赞誉为傅老子、王凌云之后彭城古镇的头杆画笔。
日寇侵占彭城后,兵荒马乱、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磁州窑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230多座碗窑纷纷倒闭、停烧。勉强维持生产的仅剩47座。吴兴让不能在窑上干活了,只好靠零碎地画些玻璃画、油漆画,甚至为有钱人画棺材谋生,维持贫困的家庭生活。这也是那个时期他留下作品较少的缘故。
磁州窑细瓷仿宋瓷创始者
1945年8月18日,彭城获得解放。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南银行采取资助资金、发放低息工农贷款等措施,扶持恢复陶瓷生产。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彭城的制瓷业迅速焕发了生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