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东|鹤壁窑简述
2021/6/8 17:12:53

鹤壁古瓷窑是我国北方一处大型民间窑场,创于唐,兴于宋,盛于金,衰于元,长达五百年的烧造史。鹤壁窑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分粗、精、细三种),兼烧黑釉、黄釉、酱釉、绿釉、钧釉、豆青釉、茶叶末釉、孔雀蓝釉等。 器形种类繁多有碗、盘、盆、钵、盏、碟、杯、盒、壶、瓶、罐、炉、盂、豆、灯、枕及瓷塑人物、动物等,采用刻、划、剔、印、绘以及堆塑、贴塑、镂空等多种工艺技法。鹤壁窑以烧造白地黑花(白釉剔花、白釉划花、白釉印花、白地红绿彩),黑釉线条罐,油滴釉茶盏、黄釉大盆,钧釉瓷等著称于世。在中国古陶瓷烧造的巅峰———北宋时期,位于京畿之地的鹤壁集镇瓷业烧造,已成为宋代重要的瓷窑场之一,通过隋唐大运河其品种远销海内外。
  鹤壁古瓷窑遗址,其中心位于如今的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镇,故称谓“鹤壁集窑”。现已探明的遗址面积达84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羑河两岸,其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矿物资源,为鹤壁窑的烧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历代窑匠们不断学习、借鉴、改进、创新的基础上,金代创烧出细白瓷(俗称蛋壳瓷),胎釉极薄,几乎达到了脱胎的程度。还有近年来发现的元代钧釉瓷的烧造,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足以奠定鹤壁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应有的地位。 
(图1,现为河南私人收藏)
  一 、纪年器的发现与墓志铭、文字纹器,进一步佐证了鹤壁窑的历史   
纪年款瓷器是判断一个瓷器窑口制作器物、年代及时代风格与特征的款识,为研究和品鉴瓷器提供了重要参数。新发现的元代鹤壁窑白地黑花盆,盆心书写 “鹤壁镇/白盆一个李记/至元十年六月初九”17文字纪年款(图1),盆内径约17.5厘米,是迄今为止,唯一发现书写有“鹤壁”地名的纪年款瓷器。至元十年(1273)为元世祖定国号的第三年,此盆虽残,只存盆面,但其意义十分重大,而在于它明确标明烧造产品的地名和纪年的时间,填补了史志尚无记载的空白,为研究地名学和元代鹤壁窑瓷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图2,现为鹤壁市博物馆收藏)
鹤壁地名有记载最迟可追溯到唐代开元年间。1985年在鹤壁集发现一座唐代墓葬,墓穴中《大唐故人处士王府君墓志铭文并序》的发现,为考证鹤壁地名,提供了非常重要文物佐证。墓志铭中记载墓主人:“遂以唐玄宗开元廿六年(738)岁次戊寅三月己巳朔十一日己卯卒于私第,春秋八十有三。即以其年四月四日,殡于相州西南五十里鹤壁村西北二百步高原礼也”(图2)。可见唐代开元年间鹤壁村就存在了。到了金代明昌年间,相州升为彰德府,鹤壁为彰德府“五镇”之一,即:鹤壁镇、邺镇、天佑镇、永和镇、丰乐镇。鹤壁集镇以烧制瓷器而著称,民间谚语有“金楚旺,银水冶,比不上鹤壁镇烧窑缸”。鹤壁集与日进斗金的“水旱码头”楚旺和日进斗银的“水鼓风冶铁”而得名的水冶,并称为古相州三大集市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图3-1,3-2,3-3,3-4,现为鹤壁私人收藏)
金贞祐元(1213),彰德府城被蒙古攻陷。改彰德府为彰德路(图3-1、3-2、3-3、3-4,元代鹤壁窑黑釉瓶上刻有“彰德路瓶”字样,可以佐证这段历史),隶属中书省。至元初改彰德府置,下辖安阳、临漳、汤阴、辅岩等县。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是元朝的创建者。1260年即大汗位建元中统。1264年,取《易经》“至哉坤元”之义,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至元十(1273)距今已有747年了,当时的鹤壁镇归属彰德府,为汤阴辖治。

图4
二、从志书、碑记中,梳理鹤壁窑的历史脉络
  目前发现最早记载鹤壁窑场的典籍是:天一阁藏本,明代嘉靖年《彰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