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青年军常常没有吃的,往往走到半道上挖点老乡地里的山芋充饥。苏先生心想:这如何是好呢?于是,向指导员告了假,就又回到窑业学校。此时,日军已占领华北大部分地区,正向南推进。学校也准备内迁,校长章纪南先生见回来了几个青壮年,非常高兴,拉着他们说:“我正愁得没办法,你们来了就好了。我们赶快打点学校的有用之物,迁向内地。”江苏省立窑业学校就这样开始了迁徙之途,苏先生也加入了逃难队伍,离开了生养他的家乡江苏。
  学校一行到了武汉,才知道湖北根本不能停留,日本军队已经向武汉逼近。只得继续向西进入四川。入川的船票极难买到。苏先生个子高,他自告奋勇去买船票。足足排队两天两夜,才买到二十多张船票。当他满头大汗回到旅社,才发觉多买了几张票,赶紧又回去把票退掉。事后,同事们笑他太老实,如把船票拿到码头去卖,岂不可多赚好几佰元钱。
  从武汉西行,进入三峡,江面陡然变窄,江水湍急,两岸山势笔立,船在峡江中行走,不辨时日,羁旅之愁油然而生。
  校长章纪南先生有一个同乡在江津县教育局任官职,他力荐江津作为校址,一是这里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二是濒临长江水道,往来也方便。三是离都市中心区有一段距离,生活相对便宜。1938年,校址就定在江津的中渡街,与江津县城隔几江相望。中渡街抬头可见长江水浩浩汤汤奔向东去,仿佛随时可以带去对家乡的思念。小街是一条青石板路,有几家店铺,卖江津老酒、五香花生米、胡豆,还有一家卖洋火柴、蜡烛之类。江津的烤花生出名,街上还有几家烤房,空气中都飘着烤花生的香甜味。这一带还盛产广柑、甘蔗,一到相应的季节,成筐金灿灿的广柑和成捆的甘蔗堆满码头。这里乡民喜好送孩子读书,许多人家都是诗礼传家,确实是一处办学的好地方。新安顿的学校改名叫江津窑业学校。苏先生也随学校安定了下来。 
1937年苏葆桢江苏留影
      第二章 悲鸿大师任教中大艺术系 投考去
  1937年10月,美术界巨擘徐悲鸿先生及当时政府国立中央大学也相继辗转到了重庆,中大的校址就设在重庆大学旁边的松林坡。校舍自然十分简陋,是用竹木编搭的几十座房舍,但教授阵容却十分强大。徐悲鸿先生、陈之拂先生、傅抱石先生、张书旂先生、黄君璧先生、吕斯百先生、吴作人先生、谢稚柳先生、李瑞年先生、秦宣夫先生、黄显之先生等,都在此任教。蒋介石先生曾亲任中央大学校长。一时间,西南重庆的文化气氛掀起高潮。
  很快,中央大学艺术系开科延考。从四面八方逃难到大后方的青年学子一下找到了求学的地方,高兴得奔走相告。招生的消息传到了江津,苏先生十分高兴,他积极备考,1939年9月,榜上有名,苏先生考取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专业。一同考取的同学有:岑学恭、郭世清、梁白云、孟广涛、刘泽、苏茂邦、尤玉英、韩智中、魏正起、扬若英等。
  在中大学习的五年中,苏先生得以系统学习绘画技艺和绘画理论,是他画技突飞猛进的时期。中大艺术系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基本技法的训练,第一、二年级学习素描,进行石膏写生和人体写生,训练学生有扎实牢固的绘画基础。在此基础上,又以速写和默写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速写要求在极短的时间里抓住物象的特征并以笔墨传神。默写则是根据生活中观察到的瞬间生动物象,凭着敏感的记忆力和印象默写描绘出物象的原貌。到三年级,才开始分科学习油画和国画。
 
1939年1月苏葆桢在重庆江苏省立联合中学(前排右起:第四人为苏葆桢)
  在中大的教授们中,犹以徐悲鸿先生对这些从四面八方来的青年影响最大。他衣着朴素整洁,态度和蔼可亲,不仅不抽烟喝酒,连品茶的习惯都没有,渴极时找杯开水一饮而尽,经常和大家一起在集体食堂吃饭。有时为了节约时间,叫同学顺路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