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嗣薛|山东淄博瓷厂出口瓷纪实(1957—1980年)
2023/6/6 12:19:42

 
任嗣薛、田如平、田良永
 
      山东淄博瓷厂的日用瓷出口,开始于1957年,此时,建厂投产已三年了,产品的瓷质及白度显著提高,烟熏、气泡缺陷得到控制,质量在不断提高中。年初,由青岛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来厂联系出口日用瓷,产品为6吋苏式碗,其造型同于英碗,口部为反沿,手工彩绘,出口到叙利亚,数量是71870件。这是建厂以来第一次出口,全厂上下都很重视,抓得很紧,每日都检查进度。当年,出口合格率达到63.21%,其中:一级品率12.52%。产品没有商标,在碗的底部盖“中国制造”。包装方法是:稻草捆扎,外用木箱。在全厂职工的努力下,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任务,为以后扩大出口,锻炼了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建国以来淄博市第一次出口日用瓷。1961年,其他陶瓷厂开始出口。
根据上级的安排,1957年下半年转到了广东陶瓷进出口公司出口。初期以汤、平盘为主要出口产品,逐步扩大到杯、碟及茶具。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杯碟部分由外贸提供样品。中杯碟有平式杯碟,出口到印度尼西亚。巴式杯碟,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大型杯碟有古巴杯碟,为厚胎,出口古巴。小杯碟有:菊瓣脚、小荷花、小荷口、小瓜楞、晨钟、莲花、伏桶。自己又设计了小巴式、翠竹、春光、光明、新成等,出口到中近东、欧洲及古巴。本厂设计的大型杯碟有:清心、新荷,出口到英国、瑞典等欧洲国家。产品包装方法为:稻草捆扎,木丝或纸丝填充,外用木箱。没有商标,产品底部盖中英文对照的“中国制造”图章。唯古巴杯碟用三角底标。每年订货两次,安排在广州交易会之前,交易会后调整一次计划。
从1959年起,在省、市的帮助下,组织工艺美术人员设计新造型、新画面,主要是杯碟及茶具。在原料中增加了石英及氧化铝,产品白度提高到75度以上,光润度大有提高,在广交会上展出,引起了震动,香港大公报曾作报道,大加赞赏。
1965年,根据上级指示,陶瓷出口原则上就近口岸,上海及天津口岸分公司主要经营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陶瓷,多安排出口杯碟在淄博生产,每年订货两次,在广交会之后,又改为多次。产品包装改用纸箱。产品仍然没有商标,用中英文对照的“中国制造”图章。
1972年,为了扩大陶瓷出口,多创外汇,增加了青岛、大连、福建、广西口岸出口陶瓷。山东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成立了陶瓷科。青岛口岸前三年仍以杯碟为主,逐步增加了18、20、30、36、45、47、92头成套餐具,13、15、21、22头咖啡具和茶具。
为了扩大出口瓷生产能力,在外贸的支持下,对生产车间进行了技术改造。从日本引进了设备,并进口了钢材、木材、生铁、汽车、金水、五氧化二钒等材料,支持工厂,缓解国内供应的困难。从1978年开始,与日本鸣海制陶进行补偿贸易的洽谈。山东外贸的曲静德副经理、田如平科长、淄博瓷厂槐兴亮厂长、谭秀武、赵玉太技术员于1979年9月去日本,学习了先进的管理方法(PDCA),先进的生产工艺,洽谈了补偿贸易。
出口产品的包装为纸箱,由青岛和博山供应,常因供应不及时,或有箱无盒,或无附件,影响出口,造成产品积压。供应科张玉庆建议自己生产包装物。党委书记邵仁奎、厂长槐兴亮果断决定自己办出口包装厂。以本厂家属为骨干,去烟台学习技术工艺,去上海买设备,经过筹备,于1976年11月16日正式投产。后被淄博市计委正式批准为集体企业,定名淄博瓷厂包装制品厂。
瓷器中高岭土,以湖南的介牌土和山西的大同土为主,但当时铁路运输紧张,供应生产无保障。1976年,我从广交会带回了一套日本产的色瓷杯碟,奶油色,线条装饰,美观大方。引起了槐兴亮厂长的重视和深思,本市有丰富的焦宝石,塑性好,含铁较高,是理想的原料,安排厂科研所试验,初步结果良好。造型由田良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