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明的古窑行
2020/12/18 12:31:10
讲述人:古窑万里行发起人 绿宝石艺术陶瓷馆馆长 朱东明
文字整理:济南电视台《红木视界》电视文化专栏
绿宝石艺术陶瓷馆馆长朱东明
■ 主持人:前一阵子,我每天都在关注一个人的微信朋友圈,这位朋友,他自驾出行,穿越大半个中国去探寻瓷器的前世今生,着实让人佩服。今天的节目里,我们特意邀请到古窑万里行的发起人、绿宝石艺术陶瓷馆的馆长朱东明先生,让他跟我们一起分享这段特殊的经历。朱老师,您好!请您先跟大家说一说,当初决定古窑万里行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就这样义无反顾地出去了?
▶ 朱东明:实际上那也是一种偶然。当时的时候,我们和一些搞陶瓷的大师在聊天的时候,他们在复烧的过程当中,他会对古窑去进行研究,对古窑去研究,他就会去看一些古窑址,捡一些古瓷片,完了以后去对照着它来烧,我那时候就是跟着这些老大师到野外去看一些古窑址,在看这些古窑址的过程当中,我就没有想到,有的时候就这么一个瓷片,它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在里面。
▶ 朱东明:这片应该属于商周时期的,那时候呢它是这样的,这样拿着它,完了以后进行拍打,拿陶拍,陶拍顶上有那个席纹,在这个塑形的过程当中,这个席纹也拍在了外立面的表面上,形成了这种很漂亮的纹饰。而且这里面也落下了那时候陶工的指纹,我觉得它是我很喜欢的瓷片之一。
■ 主持人:据我所知,您好像并不是第一次出行,这几年应该出去好几趟了吧?里程数已经不少了,这其中有什么乐趣呢?古窑万里行真正吸引您的是什么?
▶ 朱东明:这次回来就等于走了12万公里,我说就等于围着地球转了三圈,这是六年当中的第27次出行。古窑址一般都是很荒僻的地方,那些地方杂草丛生。竹叶青!一条非常非漂亮的竹叶青!那一次非常危险,我们就和它非常非常近,在它的旁边过去。但是幸运的是它当时吞了一只鸟,它正好嘴里叼着一只鸟,所以说那时它顾不上我们,占着嘴呢!我们还给它拍了张照片。
▶ 朱东明:实际上那种探索和发现的那种兴奋,我觉得这是挺吸引我的。因为找每一个古窑址都不是太容易的,名窑好找,它就摆在那里。但是一些民窑,尤其是一些不为大家所知的民窑就非常非常难。所以这一点又是恰恰推动我们想记录的一个原因。就是说这些老人,知道的这些老人他们如果过去了的时候,这些窑址可能真的就不被人所知了。
■ 主持人:我看您来演播室的时候带了一些瓷片,这些都是您在出行路上收集到的老瓷片对吧?我不明白这些老瓷片的价值在哪里?我们把它收集起来有什么用处呢?您给我们普及普及这里面的知识。
▶ 朱东明:它里边所包含的东西太多了,它不光是一个瓷片。比方说这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酒杯,这是一个陶杯,两个陶杯烧粘了,完了以后就是窑垃圾就扔掉了,这当时我在一个果园当中捡到的,窑址旁边的果园。这个酒杯实际上它还包含了什么呢?不单包含了它的制作工艺,还包含了那时候的酒文化,从这个大小上我们就可以判断,当年酒的酿酒技术已经很高了,可以酿高度酒了。
▶ 朱东明:实际上每一片里面它都是有大量的信息的,这也是比较吸引我的一些地方。你比方说,我们说这一片,这一片实际上是一个宋代的,一个南宋时期的这个南方的民窑的一个碗,这个碗的一个片子里面,它实际上它包含非常多。为什么说包含非常多?一个民窑,就是老百姓使用的,最多就是说稍微有钱人使用,这顶上刻花是非常的精美精细,这说明什么?就说明我们那时候生活得非常富足,大家安居乐业,生活的品质也非常高。
■ 主持人:朱老师将来是不是还有再次出行的打算?有没有新的人生规划?跟大家透露一下。
▶ 朱东明:没有终点的!因为我想把中国古窑址的这种信息,尽可能多地收集和保留下去。而且这些标本的信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