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所述,约于商末-西周早期,茶文化就已在古巴蜀地区萌芽,秦汉后开始传播。约于东汉-东晋时代,被赋予了人文精神、作为独立文化形态的中国茶文化开始形成。
      二、茶文化的定型——唐代煎茶法的诞生
      1、唐代陆羽划时代的茶学经典《茶经》,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定型。
      唐代是我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唐时,茶事已然成为贵族与平民共享的生活艺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茶经》总结了前人经验,系统阐述茶叶起源、生产、加工、饮用、鉴评等问题,凡与茶有关的内容,均有涉及。《茶经》糅合了茶的自然特质和人文特质的双重属性,归纳传播了茶学知识,促进了茶叶制造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茶学里程碑式的奠基之作。此外,唐至五代尚有温庭筠的《采茶录》、皎然的《茶诀》、斐汶的《茶述》,温从云、段之的《补茶事》,五代后蜀毛文锡的《茶谱》等,但上述大部分茶书均已散佚。上世纪人们从敦煌石室写本遗书中发现的约唐代贞元-元和年间乡贡进士王敷撰的《茶酒论》一卷,生动巧妙的论述茶酒关系,纪实了唐代民间茶饮风俗,也是考究唐代茶文化重要文献。
 
      《茶经》卷上一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讲唐代以前饮茶的风俗;七是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是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是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十是教人用绢素写茶经。
      唐代煎茶法是始记于《茶经》的茶叶烹煎法,陆羽把饮茶当作高雅的艺术,创造了备器、择水、取火、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品茶等一套程式化的中国茶艺,也首次把“精神”二字融入茶事之中,强调茶人品德情操的自我修养。唐代的清流文化和佛道兴盛等特殊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下,茶的社会、文化功能,已超越了其自然实用功能,成为这些阶层怡情养性、修清入静和参禅悟道的良方,通过仪式化和融礼入茶,本为生活饮食的茶事,被赋予了更多人文色彩。饮茶之事,也从原本的南方地区性风尚,风靡全国。
 
      煎茶法在中晚唐盛极一时,大量的唐诗均有“煎茶”的相关描述。如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又《谢李六郎中奇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麴尘”; 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飘清霞”;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等 。唐末五代人徐黄《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等等,脍炙人口。知识分子们的参与,茶诗的流行,为茶文化的大众发展推波助澜。
 
      同时期,大唐中土成为新的世界佛教中心,茶性近禅,清心却俗,也得到了佛教徒们的高度认同。茶逐渐融入礼佛仪式和僧侣寺庙生活中,茶礼与宗教仪式密切关联,成为佛教信仰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再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禅门巨匠赵州禅师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吃茶去”公案,以生活中的茶事开示法门,直指人心,成为中国禅茶文化的经典。宫廷茶宴、文人茶法与寺庙茶礼,交织生辉。


   

      从上述考古资料看出,唐代茶具已从传统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