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空谷香韵话茶道
2015/11/30 12:21:24
有句谚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每天都要面对的基本问题,也是维持正常生活的必需品。这种通俗的说法从宋代开始,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了。
宋代的社会是一个比较世俗化的社会,我们能够看到比较直观的景象就是《清明上河图》,它对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有表现。因为茶的内容过于丰富,我们把它一分为二,先讲茶的前半部历史,从茶有记载的时期——唐宋时期讲起。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很久远,最早茶是作为药出现的。人们认为茶是草药,神农氏日中七十二毒,茶就能解毒。现在我们研究茶对身体的好处研究得还不是很透彻,但是茶能解毒我想大家都知道。
我们使用汉字的历史是非常长的,从甲骨文到金文,从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而“茶”这个字从唐代才开始有,是一个出现非常晚的字。在它之前,“茶”字的写法很多,历史上有写“槚”的,就念“贾”,它是茶字最早的表述字之一。此外还有一个“茗”字。
因为历史上的一些机缘巧合,形成了我们今天这个“茶”字。历史会改变很多东西,比方说人们喝茶的方式。我们的饮茶习惯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变。唐朝人喝茶口味重,茶里面会加各种佐料,而宋朝人喝茶则举止优雅。
南宋 屈輪輪花天目台(盏托)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这一宋代的跟茶有关的器皿,远看像一个茶盘跟一个茶杯,实际上跟今天常见的东西有很大区别。它中间是一个洞,这个怎么装茶?这只是下面一个托,上面还有茶盏。
像这样的盏托,宋代时非常流行的,材质很多,有漆器的、瓷器的,甚至还有玉器的、金银器的。我们过去对这类东西不是太在意,在意的都是很成型的,比如说对茶盏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盏托。有时候我们应注意意见文物的细节表达,从中去理解当时的文化。
官窑青釉盏托 北京故宫藏
盏托的功能有几点。第一点是实用,它防烫,因为茶盏注入沸水会很烫,尤其在唐宋时期对水温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茶盏是一个斗笠状的盏,没有把儿可拿,搁在这个盏托上就可以隔热了。第二,它表示庄重,有一种仪式感。盏托的仪式感是从古代的饮酒方式——双手执杯的动作发展而来的。羽觞那种耳杯有两个耳,就是双手拿着,这是对自己也是对对方的尊重。有了盏托,仪式感会增强。
我们今天喝茶是一个非常简化的过程,不是唐宋时期饮茶的本意。唐宋时期的饮茶最早是上层社会的一种社交礼仪,所以它的程序化的东西非常多。只有很尊贵的人来的时候人们才会摆茶,敬好茶。
建窑油滴天目和漆器天目台(盏托) 日本林原美术馆藏
我们现在喝茶,比较喜欢用浅颜色的茶具,但是古人喜欢用黑色的茶碗,这源于饮茶习惯的不同。
宋代讲究喝纯茶,它采用一种点茶的方式。在高温高速下这个茶就会起沫,有点儿像我们今天的啤酒,啤酒倒得越急,离得距离越远,那个沫就起的越大。这个道理都是相通的。宋代饮茶的时候,人们认为沫是判定茶叶好坏的一个标准,所以茶盏一定是深色的,它才能跟白沫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判断起来比较容易。
宋代人认为这种沫和水痕在茶盏上留下的痕迹叫做“咬盏”,这有点儿像搞啤酒营销的,一定告诉人家我们这啤酒挂杯。啤酒挂杯表明啤酒的质量,挂杯就是白沫在被子上面停留的时间长,越长表明啤酒的质量越好。宋代茶道对茶叶的判断跟啤酒挂杯基本上是同理。
饮茶在唐宋时期已经传到我们周围的日本和朝鲜半岛,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中、日、韩对茶的说法都不一样——我们说“茶艺”,日本说“茶道”,韩国说“茶礼”。
中国人饮茶的方式,也就是茶艺,注重表演,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