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南窑村发现唐代最长的龙窑遗迹
2014/3/19 9:12:52

 

龙窑(由东往西)
  青釉玉璧底出筋小碗俯视 
褐彩人面埙 高5厘米 灰白胎  
——2013年景德镇南窑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
  南窑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1964年由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现。2013年3月至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乐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乐平市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学院、西北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示龙窑遗迹2座、10个灰坑、1条灰沟、1条道路遗迹,总计揭露面积1013.5平方米,出土大批窑具和瓷片标本,重达数十吨。
  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
  南窑遗址文化堆积厚,达1-3米,堆积最深超过5米,规模宏大,分布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其保存规模之巨大、完好在江西省境内同类窑址中罕见。
  南窑遗址遗存丰富,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运输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码头、陈腐池以及烧造产品的窑炉等反映制瓷工艺流程的作坊遗迹,这些遗迹保存较好,连成一片,布局井然有序,无论从整体规模还是制瓷工艺流程等方面,都能够再现和复原南窑唐代制瓷的真实面貌。这在以往景德镇古代瓷窑遗址考古发掘资料中是不多见的,在南方地区也是罕见的。
  已经揭露的10个灰坑、1条道路以及1条灰沟等遗迹,为全面揭示南窑文化内涵,科学探明南窑遗址内各个功能区的位置、布局形态以及演变方式和特征,揭示古代手工业生产、社会组织、观念形态及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状况,均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
  考古研究表明,南窑烧造历史悠久,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文献记载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历史有两千多年,《浮梁县志》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然而考古资料表明,景德镇最早的瓷业遗存是10世纪晚唐五代时期生产青瓷和白瓷的窑业遗存。此次在乐平接渡镇发现的南窑遗址是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不仅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把瓷都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了一步,具有正史补史的作用;而且丰富了景德镇地区的陶瓷文化内涵,为探讨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历史、探索景德镇的瓷业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为研究唐代制瓷手工业和青釉瓷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迄今为止保存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
  在南窑村的窑山北部散布着大量的窑具和瓷器残片,地表可见13条明显隆起的脊状堆积,经勘探得知,每两条隆起的脊状堆积之间的低洼处分布有一长条状龙窑遗迹,总计有12条,由中心最高点向东、北、西呈扇形分布。全面揭露一条长达78.8米的龙窑遗迹,位于窑山东南部,为斜坡式龙窑,由窑前工作面、火门、火膛、窑床、窑墙、窑尾等几部分组成。整体水平长78米,斜长78.8米,宽1.6-2.4米,残高0-0.6米。靠近窑头前16米的窑床坡度较平缓,为10°;后段略陡,为13°。
  窑前工作面为椭圆形土坑,底部呈弧状,中心最低。火门在火膛与窑前工作面之间。火膛呈半圆形,底部黑褐色烧结面留存一层黑色灰烬,夹有木炭,与窑床连接处有一道坚硬的斜坡挡土墙。窑床呈长条形,由南北两条窑墙组成,窑墙采用泥筑,壁厚0.15-0.32米,朝向窑室一面留有黑色烧结窑汗。北壁有13处窑门,前段的窑门较有规律,窑门之间的间距保持在4米左右。窑床内留存排列整齐的由6-7个支座、窑砖组成的支烧窑具。窑内出土有青釉和黑釉执壶、罐、盏、腰鼓等。窑顶已坍塌,坍塌的窑顶烧结块的带窑汗一面留存有竹藤痕迹。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以及出土遗物,推断该龙窑是使用竹藤类材料起劵,用泥糊砌,采用支座垫烧法烧造青瓷的中晚唐时期龙窑。龙窑长达78.8米,是迄今为止考古揭露的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是目前景德镇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窑炉遗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