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晓晴:向内而生,向外而行
2025/3/28 14:31:22
千年瓷都、青花瓷、粉彩瓷、无语菩萨……拥有一个个如雷贯耳标签的景德镇,近年来频上热搜,只有16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全年接待游客达6000万人次,这既是“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历史传统所致,也与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不无关系。
饶晓晴陶瓷艺术馆就坐落于此,《家族企业》杂志记者到达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生导师饶晓晴大师,正如勤恳的老农侍弄着心爱的庄稼般,细致打理着作品。
饶晓晴,1961年生,江西临川人,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生导师、教授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二级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擅长色釉和粉彩、新彩综合装饰、古彩。其作品多用国书技法,以线造型,色彩讲究自然渐变和冷暖构成,追求思想价值。
既注重向内求索,也从未停止向外探究,或许既是饶晓晴、也是陶瓷艺术,更是景德镇一直不断发展进步的原因。
美且实用到景德镇“进货式旅游”火了!从陶瓷盘子、勺子、碗碟,到三五元一条的手链、几十块钱一件的陶瓷工艺品,再到上百万的大师陶瓷艺术珍品,应有尽有。游客往往手上已经抱不下,心里却还盘算着:“好不容易来一趟,要不要多买几件?”
江西景德镇陶瓷交易市场自2023年投入运营后,当年市场采购累计出口陶瓷货值超1.2亿美元,出口额实现翻倍,货达53个国家和地区。不仅是在线下,数十万名景德镇陶瓷卖家还占据了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从古代到现代,从线上到线下,从中国到海外,景德镇陶瓷为啥一直这么火?
“新中国成立前,景德镇最富有的不是追逐艺术的陶瓷匠人,而是做日用瓷的商人。生产吃饭的瓷碗、茶壶、碟子等,虽然毛利率低,但是市场需求非常旺盛。”饶晓晴认为,一直以来,景德镇兼顾陶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两条腿走路,不曾偏废,是千年窑火不绝的重要原因。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卷峰峦在景德。”自唐代以来,历经宋元明清,瓷器一直是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16到18世纪的300年间,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约有3亿件中国瓷器在欧洲登岸,为东西方贸易往来与文明互鉴搭建起坚固桥梁。“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也随之远销海外、名扬天下。
饶晓晴作品《萍洲可谈》记述了当时陶瓷出口盛况:“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据饶晓晴介绍,茶叶作为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大类,与瓷器在景德镇还有奇妙的缘分。16世纪后,荷兰、英国、丹麦等国陆续成立海外贸易机构东印度公司,景德镇因为地处“六山”“两湖”(庐山、黄山、九华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及千岛湖、鄱阳湖)的中心区,这些地区盛产优质茶叶,所以这些东印度公司采购的茶叶多在景德镇进行包装。
“有趣的是,很多欧洲贵族收藏的中国陶瓷,是带盖的。这是因为以前远赴重洋运输茶叶,要防水防潮、易于搬运,所以就将茶叶封存在陶瓷罐中。从海底打捞出的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盛放茶叶的陶瓷罐同样不仅有实用性,也有观赏性。”饶晓晴介绍。
万物皆可为师1975年,14岁的饶晓晴跟随研究粉彩和青花艺术瓷,兼事新彩、色釉等装饰的徐庆庚先生学习素描和陶瓷理论,同时拜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姚永康为师,学习陶瓷雕塑,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徐庆庚先生是我陶瓷艺术之路的引路人,姚永康先生将中国的水墨语言运用到陶瓷雕塑上,尤其在器型和人物造型上,对我影响很大。”饶晓晴说。
1978年,饶晓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后他几经沉浮,重新拿起画笔,开始陶瓷美术创作。
20世纪9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